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4月10日 星期三

    寒食节里的“半仙之戏”

    《 文摘报 》( 2024年04月10日   05 版)

        《仕女图册》之“秋千闲戏”

        “荡秋千”属于我国传统的游艺活动。宋代文人高承撰《事物纪原》转载隋炀帝编《古今艺术图》说:“北方戎狄爱习轻趫之能,每至寒食为之,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树立架,谓之秋千。”清明节前后,人们有荡秋千的传统,这项优美的体育活动还有“半仙之戏”的美称。

        起立彩索秋千架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身,具体日期为清明节前的一至二日。在古代,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荡秋千均为寒食节不可或缺的游戏。唐末至五代时期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其中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宫里在寒食节时会在各处架设秋千,供嫔妃们娱乐;她们在空中飘逸如飞,引得唐玄宗赞叹,称之为“半仙之戏”。元人熊梦祥在《析津志》之“风俗”中描述了元代宫廷寒食节的活动:“清明寒食,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即在寒食节这天,宫中人员穿着荡秋千的华丽服饰,通过这种游艺展示自己的形象。类似的,明清紫禁城里,秋千也是寒食节的重要宫廷活动。

        民国学者陈宗藩所撰《燕都丛考》提到坤宁宫“所谓中宫也,宫后有秋千,清明节宫眷游戏于此”。另一位民国学者章乃炜在《清宫述闻》中对此有更为详细的描述:“在明代,则宫中以清明节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宫人相邀嬉戏,至立夏前一日为止。”翊坤宫前廊的梁底,现仍有秋千环一对,《清宫述闻》称其为溥仪小朝廷时期安设。

        古人为什么要在寒食节荡秋千呢?清人陆廷灿《南村随笔》之“秋千”载:“又云因禁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恐人寒食有内伤之虞,故令人作此戏,以动荡血脉耳。”寒食期间禁烟火,人们皆吃冷食,会伤及脾胃,荡秋千有利于活跃血脉,养身护体。寒食节时春光正好,百花盛开,若遇风和日丽,在户外荡秋千也是一件美事啊。

        婵娟天上踏云登

        秋千多为女性参与的活动。明代宦官刘若愚撰《酌中志》,其中载:“清明,则‘秋千节’也,带杨枝于鬓。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绘有《仕女图册》,册页之一即为“秋千闲戏”。粗大的柳树垂下绿色丝绦,透出浓浓的春意。一架秋千悬于树下,一名身着蓝色罗裙的仕女站在秋千上,一边随秋千摆动一边扭头与身后的两名仕女笑谈。美人笑靥如花,锦服裙角轻扬,画面动感十足。旁边红色游廊内,还有三名轻盈装束的仕女,两名正在交谈,一名面带期盼地望着秋千,似乎在排队等候。

        乾隆皇帝也十分喜欢焦秉贞这套人物画册,曾作诗《题焦秉贞人物画册十二帧》。其中在仕女荡秋千这幅画中题:“小板涂朱贯彩绳,婵娟天上踏云登。柳风拂处人吹过,环佩声摇最上层。”乾隆帝将曼妙优雅的仕女称为“婵娟”,将其在半空飘逸的动作称为“踏云登”,将配饰在空中发出的悦耳声称为“声摇最上层”。

        故宫博物院藏《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为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所作,描述了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的日常生活。每幅绘画除了突出山水、建筑的主体特征外,节令习俗景观亦表现明显。画面中人物构图虽然占的比例不大,但是足以表现丰富的人物活动。其中,画册之“二月踏青”部分,绘制的是早春二月雍正帝与女眷、大臣们在圆明园观鱼、赏景、荡秋千等行乐场景。画面中,院墙外桃花盛放,春意盎然,院墙内朱红的秋千高高架起,一名女子正在轻快地荡着秋千,围观的人群三三两两,无不露出惬意、愉悦的神情。

        西洋秋千宴外宾

        对于宫廷女眷而言,荡秋千是轻松愉快的自娱自乐,而到了外朝,秋千则成为伴宴的表演节目。

        清代有一种“西洋秋千”,见于宫廷筵宴场合。据清人吴振棫撰《养吉斋丛录》记载:乾隆帝在每年正月十九日,于圆明园山高水长举办筵宴,主要招待外藩各国陪臣,楼前场地开阔,可燃放烟花、表演游艺。书中载:宴会间有名目繁多的游艺节目,如“西洋千秋(秋千)、罗汉堆塔、旧子音曲、善扑营花跤、高丽跟头诸名目”。关于西洋秋千的表演,书中介绍:“有西洋秋千架,秋千旋转,下奏歌乐。”即在歌舞声中,表演人员登上秋千,往复旋转,并伴有各种表演动作,以增添筵席的热闹氛围。

        朝鲜使臣朴思浩在《燕蓟纪程》之“圆明园记”中回顾了他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正月十五日,在圆明园山高水长参加筵宴期间看到的西洋秋千。其样式为:状如云梯,梯子最上层横杠被改为滚轴,滚轴内外侧再伸出梯子,使之类似于绕滚轴上下起伏的跷跷板;表演时,身着彩服的童子两人一组,站立在跷跷板的一端,与另一端的两人互为平衡,做出上下起伏的动作。

        故宫博物院藏《万树园赐宴图轴》,为乾隆十九年(1754年)夏,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宴请蒙古首领的场景。画中显示出西洋秋千的构造特征:其外形犹如立放的云梯,云梯中间的横杆为滚轴,上、下端各有“日”字形框。表演者分别站在两端“日”字框的横杆上,通过变化姿势来调整绕滚轴转动的力矩大小,并不断调整平衡状态,使得秋千犹如跷跷板一样上下摆动。

        这种秋千之所以被称为西洋秋千,是因为使用了当时西方机械装置中的滚轴,且秋千的摇摆方式与传统秋千明显不同。传统秋千类似于单摆,游戏者从一定高度荡下时,其势能转换为动能,速度变快;过最低点后动能又转换为势能,速度变慢,如此反复。而西洋秋千驾驭难度更大,这样的游艺项目在当时主要是为了表达朝廷对藩属国的重视。

        关于西洋秋千的具体表演方法,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太平城市图》也提供了图像参考。该图绘制的是约为18世纪时期的汉阳街景,其中就有西洋秋千表演场景。画面中,梯子顶端的跷跷板两侧,各有两个“日”字形的框;每个框中,各有一名身着彩服的童子坐在其中,双手把住正中的横杆,似乎准备做某种技巧动作。清乾隆年间,朝鲜使臣多次访华,参加各种庆典朝贺活动,目睹了西洋秋千表演的奇趣热闹场景。

        (《北京日报》3.28 周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