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3月27日 星期三

    智能时代孕育“第三种劳动”

    《 文摘报 》( 2024年03月27日   06 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时代劳动工具“类人化”塑造着新的人机分工劳动配置,以人为中心的劳动关系的瓦解促成了人机劳动共同体,人类与智能机器分工与协同的劳动可称为“第三种劳动”。

        技术不再仅仅是被动使用的工具,而在特定情况下展现出了自主分析、决策的能力,就像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者,与人类形成了一种互相影响、互相适应的互动关系。在未来世界,人类与人工智能携手合作将成为主流的工作模式和普遍的劳动形态。

        从对立到共生,人机协同进化。在看待人机交互的发展趋势时,理想的愿景应当是人与智能机器人实现和谐共生,并共同经历进化的过程。真正适应人机共生的社会现实,不应单纯强调遵循人类的传统劳动逻辑或是完全依赖智能技术的运行规则,而应当认识到两者在劳动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我们需要秉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各种行业,人与智能技术如何能够找到共生的空间和共生的方式,以促进从业人员与智能技术同步发展,共同提升劳动技能和工作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进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机双赢的局面。

        人机协作机制重点是功能互补、价值匹配。分工在劳动效率提升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劳动投入的强度和密度上,更重要的是劳动间的协调与合作程度。在智能时代,尽管机器和人类的劳动能力都在不断提升,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第三种劳动”的效率就会自然而然地随之提高。要真正实现劳动效率的有效提升,我们必须在功能层面和价值层面上寻找平衡,即实现“功能互补”和“价值匹配”的有机结合。

        功能互补是指让人类和机器各自发挥所长,弥补对方的不足,而不是苛求智能机器完全模拟或超越人类,也不应该盲目地将机器的标准强加给人类,而应在理解和尊重各自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有必要细致审视各类劳动分工方式是否会对人类劳动者产生负面影响,当劳动者感觉自己在劳动过程中失去了主动性,沦为了纯粹的执行工具时,就需要及时调整分工方式,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机会展示和运用自身专业技能,从而减少劳动价值被剥夺的感觉。

        只有当“功能互补”与“价值匹配”这两方面都得到妥善兼顾时,人机协同的劳动分工才能在切实提升劳动效率的同时,有效地消除人类劳动者对机器可能产生的不信任感,从而实现人机和谐共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姚曦 姚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