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一位“奶奶画家”的写意人生

    《 文摘报 》( 2024年03月16日   05 版)

        常娟娟

        从年近半百时重回象牙塔,开始接触国画艺术,到2023年10月首次举办个人画展,陕西“奶奶画家”常娟娟,在多次战胜癌症的同时,用画笔挥洒出人生华彩。

        新春伊始,骤雪初霁,古城西安几日不见的阳光终于拨开云雾。距西安美术学院不到一公里的一栋居民楼里,十几盆吊兰、文竹与细叶榕排成一排,叶片紧紧抵着窗户向上攀爬着。一扇题有“陋居抱拙”的屏风,隔出了阳台的人间暖意与画室的纸上风雪。这间独立于城市喧嚣的宁静“陋居”,是常娟娟到西安学画以来换过的第七个住处。为了能随时入校旁听、观摩,她曾住过西美周围的工人宿舍、集体公寓,与比自己小两三轮的大学生、研究生一起求学。

        常娟娟1954年生于陕西省渭南市,在外人看来,她应该含饴弄孙尽享天年。但在常娟娟看来,学画是种一发而不可收的激情,是支撑她活着的动力。2001年,在渭南市工商局工作的常娟娟查出卵巢癌。经过8个月的化疗,尽管成功清除病灶,却也损害了健康,“光秃秃的头软得像个烘柿子。”她说。

        农家出身的常娟娟,是个手脚麻利的人。2003年从工作岗位退下后,她常想起早年间曾用钢笔画动物,同学都说她“看啥画啥、画啥像啥”。“拿不起炒勺,但我拿得起画笔。”常娟娟把对儿孙、对生命的爱流入笔端,浇铸成一幅幅打动人心的画作。

        常娟娟的爱人孟汝钧是名基层退休干部,得知妻子要学画,思索良久,蹦出一句土话——“人活在世上,有牙的没锅盔(指陕西当地一种烧饼)、有锅盔的没牙,相遇在一起还真不容易。你要觉得画画能让你身体好,那你就学着,这个家我给你撑着”。就这样,常娟娟报名老年大学,从头开始学习国画。有了寄托和追求,她不仅心态开朗起来,身体状况也不断好转。以“优秀学员”结业后,常娟娟在2006年4月报考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高研班,靠着扎实的笔法从300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此后一年,尽管笔墨还不大到位,但她敢于下笔,作品活泼、豪放,得到老师们的认可。

        仅临摹已难解心中之渴,在听说西美举办进修班的消息后,常娟娟二话不说从渭南出发备考,用一组山水画获得考官们青睐,开启了她辗转陋室但心境愈发开阔的“大学生”阶段。虽然只是名进修生,常娟娟却非常珍惜这个让自己的眼界和境界都大幅提升的机会。“先哲圣贤已经为我们点亮明灯,我们只需悉心地修炼,将各个方面的根基夯实,呕心沥血、反复推敲,经过千百次的淬炼,火候已到,自然破茧而出。”她说,学画如此,做人亦如是。

        “身在美院,就得舍弃家庭的温馨;心有艺术,就得奋勇前进。学习画画是对自己的挑战,一日没有尽责任,到夜里都是痛苦不堪。这种自我监督是煎熬、痛苦的,但过后产生的激情和力量却是无穷的。我不能躺在床上,必须站起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冲刺。”常娟娟在日记中写道。

        2013年3月,她用近一年时间,在李才根教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完成1.9万字论文,阐述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与当代山水画画面建构。论文不仅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还精编刊载在《中国书画报》上。在论文后记部分,她写道:“能够在这样的氛围里熏陶,使我一颗飘摇的心灵安上了厚实的底座,在黑暗中看到远方明亮的灯塔。”

        (《新华每日电讯》3.1 贺占军 郑昕 邹竞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