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澳大利亚各地一些议员频频提出针对原住民文化的动议。1月8日,一名西悉尼议员称,如果他新成立的政党“我们的当地社区”在9月份的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将取消原住民仪式。坎伯兰市议员克里斯图表示,原住民的“欢迎来到我们的国家”等仪式并不代表他的选民,继续执行原住民政策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在迎合“少数人”。
这些议员在原住民问题上之所以变得更加大胆,原因在于“原住民之声”公投失败。2023年10月,澳大利亚“原住民之声”公投落下帷幕,以全国60.1%的选民反对以及各州和领地多数反对的结果告终。
澳原住民问题是殖民历史留下的难解之结。虽然殖民者在踏上澳洲大陆后曾与原住民有过短暂的“和平期”,但很快殖民者对于原住民的歧视和排挤加剧,对当地资源的需求加大,使得双方关系迅速恶化并最终决裂。原住民的土地被殖民者无情圈占,昔日圣地上筑起了西式建筑,生活物资采集地被禁止入内。被逼无奈的原住民只好奋起反抗,但由于人数和武器上的差异,大量原住民死于土地冲突,幸存者则成为奴隶或被监禁。如今,土地和水资源的所有权问题仍是阻碍原住民和非原住民和解的难题。
殖民者对于原住民的迫害不仅体现在物质资源的侵占,也在于对语言文化的同化和控制。1910年至1970年间,在政府的支持下,大约10万名原住民儿童被送到白人家庭和专门机构收养,接受“白人化”训导。儿童远离家人和族群,离开特有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被迫学习和使用英语,被迫改变姓名,成为“被偷走的一代”。
这一系列政策在澳大利亚社会埋下了偏见和歧视的种子,使原住民至今在生活中仍面对诸多不平等对待。有报告显示,女性原住民平均寿命低于非原住民7.8岁,男性则低8.6岁;原住民儿童被带离家庭的概率是非原住民的10.6倍,教育和文化传承问题明显;原住民就业面临困难,2021年原住民就业率仅为55.7%左右,而非原住民就业率一直在70%以上。在此背景下,“原住民之声”应运而生,致力于协助议会解决原住民问题,在相关问题上提供原住民的视角。
澳大利亚有舆论指出,“原住民之声”公投的失败,使这些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凸显维护原住民文化习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唯有以平等与尊重的姿态,履行保障原住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义务,才能让殖民历史带来的伤痛逐渐被真诚抚平。
(《光明日报》1.11 蔺紫鸥 方惠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