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1月20日 星期六

    朴素自然的女性审美

    《 文摘报 》( 2024年01月20日   07 版)

      ■侯印国

      中国的汉字有很多是女字旁,这些字里不少是用来细致地形容女性美,比如“婕”这个字,形容女性绰约之美;“娴”字用来形容女性的雅静之美;“妍”字形容女子聪慧之美;“媚”字形容娇艳之美;“姹”字形容艳丽之美,等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从不吝惜对女性美的赞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女性美的认知,却有着各不相同的态度。    

      远古神话中的女性,长相往往千奇百怪。这些真正的女神们,身上总是带有一些动物的特征。比如女娲,东汉王逸注《楚辞·天问》,就说她“人头蛇身”。东晋郭璞注《山海经》的时候也说她“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而西王母的形象更加惊人,《山海经》里记载她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到了《诗经》的年代,女性的美从神话走向人间,充满着勃勃生机。    

      《卫风·硕人》中对女性的身体美做了极为细致的描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刻画女性容貌美、情态美的文学作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现代的文字来表达,就是“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尤其是其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句,对女性之美的精彩刻画,永恒地定格了古典美人的曼妙姿容,不仅写出了美人之形,更写活了美人之魂,因此清代学者姚际恒说:“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诗经》中还有形形色色的女子形象,但捧读这些诗歌,这些敢爱敢恨的女性们,都美得健康朴素,丝毫没有后代渐渐兴起的病态审美。    

      经常有人使用先秦时期“楚王好细腰”的典故,来证明对于女性“骨感身材”的追捧古已有之,但事实上这是对典故的误读。这则记录在《墨子》中的故事,分明是说:“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楚灵王希望他的大臣们腰越细越好,所以这些男人们每天都只吃一顿饭,每天穿衣服的时候,需要先屏住呼吸,拿腰带把自己扎得紧紧的,再扶着墙站起来。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都是脸色黑黄,惨不忍睹。楚王是希望男人们细腰,和女性审美其实没有什么关系。至于他有没有在后宫也推行细腰运动,史无明文,实在不好胡乱揣测。    

      对女性审美的一次真正变革来自秦汉时期,尤其是在汉代中后期,大概是随着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上风,成了统治思想,对于女性审美的取向,往往加以道德化的标准。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堪称中国第一部妇女史,这部七卷的作品,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和孽嬖各自占据一卷,从这部作品后,古人开始越来越重视从这几个方面来要求和评价女性,强调女性的内在美。东汉著名的女学者、历史学家班昭,专门写了一篇教导自家女儿们做人道理的家书《女诫》,共七章,也强调女性的种种德行。在其中《妇行》一章中,她提出“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从这个排序就能看出,德和言明显被认为是比容颜更重要的评价指标。

      唐代女性“以胖为美”似乎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体态丰满的贵妇人图像,也印证了当时对“丰腴”的审美认同。打开报纸杂志,不少介绍唐代“以胖为美”的文章,从各个角度对唐代喜胖的审美进行分析,认为这正是盛唐气象的体现。    

      我们追溯唐宋文献,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情况,在所有的文献中,看不到类似“以胖为美”的记载。宋代董逌《广川画跋》中论及周昉的画,说画里人物“肥胜于骨”“便知唐人所尚以丰肥为美”,这句话往往被认为是唐人以胖为美最直接的证据,但文献学家在校注此书时,已经发现“肥”字其实是“肌”字之误,其实不能作为十足的证据。“环肥燕瘦”是众所周知的典故,再说被视为“胖美人”代表的杨贵妃,《旧唐书》说“资质丰艳”,《新唐书》则说“资质天挺”,《通鉴纪事本末》说“肌态丰艳”,都远远不能说是胖。

      关于唐人喜欢胖的文献不多见,但关于他们喜欢苗条女性的诗歌倒是比比皆是,白居易的名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小蛮腰已经成为年轻女子纤细灵活的腰肢的代名词。杜牧的名句“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中,代表大众审美的青楼女子,都是楚腰纤细的。类似的诗歌数以百计,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近年来学者从考古角度,对具有代表性的唐代纪年墓出土的女俑及壁画中的女性形象体态特征进行分析,也发现“以胖为美”是片面误会。应该说,即使在唐代,“以胖为美”也绝不是审美的主流标准。    

      五代北宋时期,中国逐渐出现缠足之风,使女子走路扭扭摆摆,显得弱不禁风,楚楚可怜,让男性膨胀出诡异的自信,这实际上当然是一种病态美。    

      缠足的风气很可能起源于宫廷,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里记载南唐后主李煜有位妃嫔窅娘,用帛绕脚,呈现新月状,能够在金色莲台中翩翩起舞。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值得探究,但毫无疑问,北宋神宗以后的皇宫里,缠足的情况已经出现,并很快风靡在士大夫中。学者们一般认为,缠足这一恶习真正盛行,是在元代之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缠足和对女性的禁锢被联系在一起,成为病态男权的一部分。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女性身体审美往往有着不同的标准。民国时期兴起的旗袍,强调女性身形的曲线美。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对于女性美也有过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今天,我们更愿意尊重女性的身材自由。

      (《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 甘肃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