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东
太阳刚升起,哈尔滨江北的早市就睁开了眼。过高架桥桥洞向北没多远,一辆农用四轮车“吱嘎”一声停在路旁。一对中年夫妇从车上下来,男人打开车厢,卸下时令蔬菜,女人则在马路牙子上铺起一大块塑料布,再麻利地往上摆放蔬菜。正摆着,卖小百货的老张头来了,在对面的马路牙子上支起一个不到两米宽的摊床。接着,卖水果的李大嫂到了,其他摊主也陆陆续续地来了。几个人一顿忙活,寂静的街道转眼成了热闹的早市。
在江北,集叫赶,市叫逛。赶,是为了需;逛,是为了品。“需”自不必说,单说这个“品”。除了品尝和感受人间烟火气外,就是要在逛早市时品出一种散淡、一种轻松和一种从容来。晨曦映照江北大地,江北人纷纷走出家门,奔向早市。近的出小区就到,远的还要开车赶来。此时的江北早市,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从日用百货到农副产品,从古董旧货到时尚工艺,从吃喝零食到服装鞋帽,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吆喝声、说笑声、嘈杂声,在江北的早市上一浪强过一浪。
瓜果蔬菜是早市上的主角。江北人爱逛早市,多是采瓜购果买蔬菜。天下滋味早市知。食在人间,哪家哪户离得了吃?瓜果蔬菜的卖家多,竞争也激烈。你家卖瓜,他家也卖瓜,你家从省外进的货,他家在城外有大棚。瓜呀,果呀,都较着劲儿比着鲜,你圆我润它香甜,谁也不比谁的差。价格不贵,任你挑任你选,不满意不要钱。你看,自产的黄瓜带着刺开着花儿,水灵灵地诱惑着人们的眼;大辣椒、小青椒闪着绿油油的光,似在骄傲地宣告辣的誓言;一捆捆小白菜和小葱,白里夹着绿,绿里生着白,如天然的翡翠;那紫得鲜亮的茄子,那胜似红灯笼的西红柿,还有花菜、鲜藕、冬瓜,眼巴巴地看着过往的江北人,盼着能被多看上一眼,多挑上几斤,多买上几两。
最有烟火气的是小吃区。大麻花、油炸糕、酥油饼、玉米饼,这个糕、那个点,还有各种风味的粉啊面啊,麻的辣的,都热腾腾、香喷喷地让你满口生津。最吊胃口的要数老庞家的大果子和豆腐脑。每逢早市,老庞都用新油来炸大果子,要的就是嘎嘣脆、鲜香酥。老庞媳妇做的豆腐脑白嫩软滑,一勺辣椒油、放一点韭菜花,再撒上一抹香菜叶,那滋味不单单美了胃,更暖了心。不论贫穷还是富有,只要在此待上一会儿,随便吃点儿啥,包你能品出人世间最朴素的美味。
早市是逛出来的。这逛,也得分三类。一类是逛需,买回几斤菜、几斤瓜果,不拖泥带水,买完就打道回府;一类是逛闲,不买东西不捡漏,遛个弯饱个眼福,只图个乐儿;还有一类,权且当晨练,不在摩肩接踵中挤一挤,不闻一闻早市上的新香甜,浑身不得劲儿,一天不踏实。
(《人民日报》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