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1月13日 星期六

    中国书法的考古与鉴今

    《 文摘报 》( 2024年01月13日   07 版)

        ■沃兴华

        历史研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历史学家从来就没有统一的认识。有史学家认为,人类的历史不是单纯的事件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而行动受思想支配,因此,历史学家的任务是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去重演这些思想过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还有的历史学家进一步指出,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去重建死者的生活,它是由能思考的、痛苦的、有活动能力的人找到探索过去的现实利益而产生出来的,重建过去不是目的,而是为获得某种现实利益。基于这种认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人的历史。

        上述各种观点在史学界争论很大,这说明它们都具有某种合理性,体现了历史科学的某一侧面。于是,有人将它们综合起来,为史学研究框定了一个大致范围:明变、求因和评判。二十世纪初,美国学者梯利在所著《西方哲学史》的前言中提出了这三大任务。现在,我将他所列举的哲学思想方面的例子改换成书法艺术方面的例子转述如下。

        第一,明变。完整地描述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使读者知道古今字体与书风变迁的线索,这是书法史研究的首要任务。例如甲骨文、金文、篆书、分书、楷书等各种字体是怎样因循损革、新旧隆替、不断嬗变的。具体来说,同样一种篆书字体,在书写风格上,秦代、汉代直至清代各不相同,也有一个追时代变迁、随人情推移的演变过程。这些过程必须得到清晰而有条理的表述。

        第二,求因。研究书法史,不但要描绘字体和书体演变的过程,还要将这种演变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加以考察。例如,为什么在明末,书法的幅式和风格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革?为什么在清末会出现碑学大播的局面?这里面就包含有书法家的个人才性、所处环境和时代氛围等原因,揭示出这些原因,书法史就不只是字体和书体的演变过程,而且还是人的行动和思想的发展过程。

        第三,评判。描述了字体、书体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导致这种演变的原因之后,书法史研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历史作出评判,也就是把各种风格和学说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表述出来,讨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为今天的继承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这三方面的任务,在明变中强调对事实的搜集与编排,在求因中强调对现象的解释,在评价中强调研究的现实意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上述历史研究所应遵循的各种原则。读者既能明白历史演变的过程,又能明白演变的原因,从知其然进而到知其所以然,最后还能知往鉴来。

        非上述标准冠以史名的书法著作,不仅无法说明历史的发展过程,阐述背后的文化现象,总结书法家的创作经验,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而且还会造成多种错误的认识。

        汉末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分书到楷书、从章草到今草、从隶书到行书的演变过程错综复杂,字体的名实关系极其混乱,大部分著作对此都避而不谈,或者语焉不详、含糊不清,甚至以讹传讹、错误百出。例如,《兰亭序》的真伪论辩中关于“王羲之善隶书”的问题就是一个典型。隶书原来是指篆书的草体,但是在一般的历史书中却把它当作汉代点画有波磔挑法的分书,有些学者据此想当然地认为《兰亭序》中必须要有波磔之笔,否则就是赝品。这便是犯了很低级的错误。

        以往的书法史研究不注重对书体演变过程的描述,结果产生种种弊病。比如将完整的历史过程分割成几大块,在每个大块中又斩头去尾,仅仅留下其一小段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品,使读者不能全面了解一种书体的发生、发展以至成熟的过程,不能从中感受历代大师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日积月累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从而不明白自己当下应该如何继承与创新。

        (《中国书法史(增订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