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均得到认可。国际儿童文学研究界著名学者尼古拉耶娃指出,所有最新的脑科学研究都证明,文学阅读并非一种愉悦但无意义的消遣,它对我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在儿童的教育事业中,儿童文学教育关系到儿童的心智成长,对于培养儿童的美好情操和审美趣味,具有重要意义。
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突出作品的趣味性是保证儿童本位的艺术性教育效果的重中之重。有趣味的儿童文学才能深入儿童内心世界,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在儿童文学中,《金银岛》《绿野仙踪》等作品中所呈现的冒险的、奇幻的故事情节,《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作品中所展现的儿童所独有的“心思”,《长袜子皮皮》《小淘气尼古拉》等作品中所刻画的鲜明人物形象,路易斯·卡洛尔、罗尔德·达尔等作品中趣味横生的文字游戏都是童趣在儿童文学中多方位的体现。
在深刻理解儿童本位的艺术性的基础上,包括父母、教师在内的教育者,应通过恰当的方式实现儿童文学的教育效果。传统文学教育中惯用的机械记忆和背诵、填鸭式灌输等教育方式是与儿童本位的文学教育背道而驰的。从儿童本位的理念出发,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充分信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适时对儿童的艺术性反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儿童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有独到的体会和反应。比如在阅读儿童故事《属鼠蓝和属鼠灰》中《语言大师》一篇时,儿童在读到“妈妈让我洗枣,我却跑到洗手间把自己给洗了”时会放声大笑。这时,儿童教育者应及时肯定儿童的文学感受力,而不是对之戏剧化反应进行质疑。同样的道理,在儿童传诵改编“地下儿歌”或荒诞诗时,教育者亦不宜高举道德训诫的大棒,对之进行思想教育,而是观察和肯定儿童在理解这些富于创意的作品时所表现出的艺术感受力。
第二,以游戏的方式让儿童充分体验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和艺术品质。儿童文学是游戏的文学,也适合教育者与儿童进行游戏互动。以《好神奇的小石头》为例,教育者在为儿童阅读这本图画书时通常需要对儿童进行提问,让儿童猜测小石头接下来会变成什么。在教育者担任提问者之后,也要引导儿童走上提问者的位置,让儿童成为游戏的主导者。教育者在回答提问时要采取多样的、艺术性的回答策略,以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保持游戏的开放性。此时,教育者不再全知全能,而是同儿童一起成为学习者和游戏参与者,真正与儿童携手走在文学教育的路上。
(《中国教育报》2024.1.3 江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