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1月10日 星期三

    我的父亲臧克家

    《 文摘报 》( 2024年01月10日   08 版)

        我是臧克家的女儿,我的父亲从192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开始,就为反抗军阀黑暗统治大声疾呼,为广大穷苦百姓的悲惨命运鸣不平,是书写“人生永久性真理”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抛家舍业奔向前线的战地诗人,是敢于揭露和鞭挞反动政权,向他们掷出匕首和投枪的政治讽刺诗人。

        高唱战歌赴疆场

        1905年父亲臧克家出生于山东诸城。1926年因对军阀黑暗统治强烈不满和对光明热烈向往,他毅然中断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业,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黄埔六期),在军校接受了恽代英等共产党员教官的革命教育。1927年5月他参加了讨伐叛军夏斗寅的战役。

        1930年父亲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以一篇“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的《杂感》,见知于闻一多先生,闻先生给了他这篇作文98分,虽然因高中学业中断数学考了零分,父亲仍被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从此他向恩师闻一多学习新诗创作。

        1933年父亲自费印行了第一本新诗集《烙印》。茅盾先生曾评论说:“《烙印》的二十二首诗只是用了素朴的语言写出了平凡老百姓的生活。”“我相信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1938年,父亲出版了第一本抗战诗集《从军行》。打开诗集封面,几行醒目的大字便映入眼帘:“诗人们啊!/请放开你的喉咙,/除了高唱战歌,/你的诗句将哑然无声!”这本诗集当时在读者中很有影响。

        半个多世纪后,一位父亲当年的战友前来家中看望他,两位老人紧紧拥抱。与此同时,那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激动地背诵着几十年前《从军行》中《兵车向前方开》一诗里的诗句,一字不差:“兵车向前方开。/炮口在笑,/壮士在高歌,/风萧萧,/鬃影在风里飘。”当时在场的我不禁湿了眼眶。这就是抗战诗歌永久的魅力啊!

        1938年4月,我军在台儿庄重创日军,父亲受邀与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位将军一同乘车前往硝烟未散的台儿庄前线,并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进台儿庄城进行实地勘察。他先后采访了池峰城、孙连仲、张华堂等台儿庄大战的指挥员,听他们和他们手下的处长、参谋长讲述台儿庄战斗的经历,战况之惨烈、敌寇之残暴、将士之英勇,每每令父亲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在英雄事迹的感召下,父亲夜以继日奋笔疾书,仅用了7日便写出了5万多字的《津浦北线血战记》,并由生活书店以最快的速度于5月初出版。这是当时第一本最及时、快速、真实反映台儿庄大捷的长篇战地通讯报告集。

        向着“黑暗的黑心”刺去

        1942年,父亲因主编的《大地文丛》刊登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受国民党迫害,被迫辗转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又到了上海。

        在大后方国统区,父亲目之所及,都是国民党高官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过着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糜烂生活;军警特务多如牛毛,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抗战后期物价飞涨,穷苦百姓生活无着,困苦难当。这些黑暗的事实将父亲“刺”起来了!从1945年在重庆开始,到1946年到上海,直至1948年年底受国民党追捕潜往香港,父亲又一次以笔作枪,写下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向着“黑暗的‘黑心’”刺去。

        父亲的政治讽刺诗在国统区产生了很大影响,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和不满,对此,父亲写了《你们》一诗,宣示了自己与反动政权抗争到底,绝不妥协的决心:“你们宣传说,我不再写诗了,/对不起,我给你们一个大大的失望,/我被你们的话鼓励了,/我的诗兴猛烈得像火!/ ……我要把我的诗句当成刀子/去剖开你们的胸膛;/我要用我的诗句/去叫醒,去串联起/一颗一颗的心,/叫我们的人都起来,都起来,/站在一条线上,/向你们复仇!复仇!”

        父亲晚年曾说过:“其实我就是一名战士。”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高度概括。

        父亲与诗歌《有的人》

        1949年3月,在党组织安排下,我父母从香港回到了北平。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我父亲去参观了阜成门内的鲁迅故居。在那里,他回顾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生,回想起自己在重庆和上海参加鲁迅纪念活动被国民党特务破坏,参观鲁迅墓地又被特务跟踪的情景,心潮难平。回到家中,他有感而发,一气呵成了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早在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父亲十分悲痛,11月4日他写下了悼诗《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诗中的结语是:“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1946年4月,叶挺、王若飞等同志因飞机失事遇难。父亲在悼诗《假若——悼王、秦、叶、黄诸先生》中写道:“假若死了的不是你们,/而是另外的几个人,/他们活着,要别人死,/他们死了,别人倒可以好好地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死犹生”是成语,其渊源据查出自晋代。鲁迅先生是父亲极为崇敬的文学先驱,父亲写诗赞颂他虽死犹生,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北京青年报》2023.12.25 郑苏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