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多代同楼”新体验

    《 文摘报 》( 2023年12月20日   08 版)

        面试者进入“阳光家园”。

        近日,90后祝悦鹏再一次入住了杭州滨江阳光家园养老院。此前,他已经断断续续地在此居住了两年多的时间。

        3年前,浙江杭州探索创新养老服务改革:年轻人每个月为老人提供不少于10个小时的陪伴服务,就能免房租入住养老公寓。这种年轻人“陪伴”老年人共度时光的住宿模式,被称为“多代同楼”。

        在这种跨代交流中,一方面,老年人能减轻孤独感;另一方面,年轻陪伴者在降低租房压力和生活成本的同时,有机会汲取到老年人的人生经验。

        90后入住养老院

        “你来参加多代同楼项目的初衷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可以成为陪伴者的优势是什么?作为陪伴者,如果入选后怎么保障服务时长?”

        10月29日,杭州滨江区最大的养老机构“阳光家园”内,包括祝悦鹏在内的40位年轻人正在等待一场面试。

        他们要参加的面试是杭州滨江区民政局经过多次调研后提出的一个陪伴性养老项目“多代同楼”。如今已有两批陪伴者完成了陪伴服务,祝悦鹏就是其中一位,而这次是他第三次来面试。

        3年前,在滨江一家幼儿园当老师的祝悦鹏和其他几位老师、医生还有民警经过层层选拔住进了阳光家园养老院。

        祝悦鹏入住的是一间大约30平方米的双人房,设施齐全、干净整洁。房间里除了有两张单人床,还有独立的卫生间;不仅有落地窗,还有个小阳台。

        “园区不仅有食堂、多功能活动室,而且风景独好。放眼望去,湖山暮霭、绿植遍园。” 祝悦鹏说。

        在祝悦鹏看来,除硬件设施完备,环境不错,养老院里安保措施也相当完备。

        “来之前朋友们还提醒我,别被骗。住进来以后,他们立马放心了。”祝悦鹏说。

        入住养老院前,祝悦鹏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作息并不规律:凌晨两三点睡很正常,周末也是睡到太阳“晒屁股”才起床。入住阳光家园后,他不但作息变得规律了,也开始注重养生了。

        “在养老院里,我一般早上6点50分起床,7点多去养老院食堂吃饭,如果下午不加班,5点半就回来了。然后可以去陪伴老人一个小时,有时间自己再锻炼一会儿。基本上晚上11点前就睡了。”祝悦鹏说。

        长时间住在养老院里会不会觉得很压抑?祝悦鹏的回答是:“完全不会!”年纪轻轻的他住在这里不仅不会感到压抑,每次进出养老院活动中心,总能感受到温情。“老人们即便跟你不熟,也会热情地打招呼,而且这里的老人,都很潮,也很活泼。”祝悦鹏说,自己在养老院里已经交了好几个忘年交。相处的过程中,他对年华老去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开始慢慢懂得如何与老人相处。

        两代人的“重叠”生活

        入住养老院后的祝悦鹏与84岁的老人顾美英签订了结对协议。

        顾美英退休前是小学教师,学校的工作经历让她特别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退休几年后,顾美英和老伴儿来到滨江跟女儿女婿一起住,成了“老漂族”。几年前,因为老伴中风需要照料,两人就又一起住进了养老院。

        “养老院什么都好,就有一样,屋里屋外都是‘白头发’,缺少年轻的朝气。”顾美英此前的烦恼是,传统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着一大难题——老人们共同构建的生活空间,无形中变成了一座远离社会的“孤岛”。但年轻陪伴者的加入,打破了这种孤独感。

        一个周六的早上,阳光家园又迎来了子女探望的小高峰。这天,虽然顾美英的子女有事没来,她却没有感到孤单。因为前一晚,她已与祝悦鹏在微信上约好,第二天早上要一起切磋球艺。

        多年前,在临安老家里,一张木板拼成的乒乓球桌,记录了顾美英一大家子的欢乐时光。“一到过年,儿孙回来后,我们就会搞个家庭乒乓球比赛,每人拿出10块钱,给冠军凑奖品!”顾美英说:“那时候,总是我赢!”

        因为“多代同楼”项目的实施,顾美英有了“球搭子”,也重拾了一份活力。

        公共活动室内,顾美英挥舞着乒乓球拍,与祝悦鹏激烈“厮杀”。这位满头银发的“乒乓老将”,眼睛牢牢盯着飞来飞去的乒乓球,几个回合就让祝悦鹏败下阵来。

        休息时间里,一老一少其乐融融。祝悦鹏乖巧地坐在顾美英旁边,耐心帮老人解决使用智能手机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今原本不太会乒乓球的他,到了养老院苦练这项技能,现在他的球技已经很好了,老人也学会了智能手机的使用。

        “多代同楼”项目,让陌生的两代人有了“重叠”的生活。

        一对长者的故事至今让阳光家园院长陈晓亮印象深刻。朱老夫妇是入住阳光家园的两位长者,在陪伴活动开展之前,社工向二老征求对陪伴者的要求时,老人便提出希望陪伴者是一位女孩子。

        原来在2019年年底,朱老夫妇的女儿因病去世,两位老人的生活一下失去了主心骨,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消减不少。随着陪伴者入住机构,年轻的陪伴者们定期来到老人房间,同他们聊天、谈心,老人因病入住医院期间,多次入院探望,陪伴在侧,成为老人强大的精神支持。

        “不只是老人需要陪伴,我们也需要陪伴,其实是双向奔赴。”在第三批面试过程中,多名年轻人向面试官表示。

        “人在年轻时都想远走高飞,但最终会发现家乡和父母才是自己的终极归宿。”此前的一位陪伴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寻找合适的搭档

        让年轻人住进养老院,看似“多赢”之举。但实际上,也面临不少问题。

        记者了解到,此前上海就有过类似的构想——当地的空巢老人出房间,在沪打拼的年轻人可以免费入住,但需要承担基本的家务并日常陪老人聊天、散步等。但由于人员的基本素质难以把控,有人质疑会“引狼入室”,计划便不了了之了。

        而在杭州,也曾试水类似的年轻人与老年人“跨代社交”的项目。可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同样推进困难。

        究其原因,这种模式对“硬件”配套要求高,须有一套至少两室一厅的住所,老人们的眼光也高,对同住年轻人的职业、工作场所甚至相貌、脾气都有很具体的要求。

        一年的时间下来,配对者寥寥,第一对试验者在试住一周后就宣告散伙。

        于是,杭州滨江民政部门开始了自己的试验。他们从阳光家园养老院选取了不同类型的老年人作为对象,梳理了7张清单,为老人们进行生活习惯和性格画像。再从滨江区教育局、社发局和公安局等部门,筛选了主动报名的教师、社区医生和民警,与老人进行配对,尽可能规避相关风险。

        “相较于民间自发的‘多代同住’模式,专业机构在招募、培训、考核方面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由政府、机构、社会三方联动,家庭、个人协同补位,确保老人在代际交往中获得生活服务与精神支持,弥补精神上的空缺。”滨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北京青年报》11.24 朱健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