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2月06日 星期三

    家庭生活中缺位的父亲们

    《 文摘报 》( 2023年12月06日   08 版)

        在我给抑郁症儿童做治疗的这十几年里,主要看到的是妈妈带孩子来看病。我是做家庭治疗的,一个孩子病了,往往是其背后的家庭病了,孩子只是这个家庭最脆弱的环节。怎么把父母都带入治疗,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父亲们在哪里呢?

        有一些妈妈带着孩子来看病,提到丈夫,都是丈夫怎么埋怨自己。“孩子是你一手带大的,怎么就出现精神问题了呢?你就做这一件事,都没有做好?!”“孩子就是你惯出来的,你现在吃到苦果了吧?”这些妈妈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的是情感上很痛苦,但内心里认同丈夫的指责,“是啊,我怎么把孩子带成这样,我到底该怎么做”;有的是模模糊糊感受到养育中的各种问题,虽然她们也未必能分析清楚,但心里不太认同丈夫的指责。对这些妈妈来说,孩子不能上学、情绪很糟糕,丈夫又指责自己,她们的处境很不好受。

        这些家庭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各不相同。但提到父亲的角色,多数是缺位的。可是父亲为什么会缺位呢?他们是一开始就这样,还是在养育过程中慢慢退出的呢?这两种情况都有。

        妈妈们需要“放手”的智慧

        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有天然优势的。因为妈妈要十月怀胎,还要给孩子喂奶,幼小的婴儿就是离不开母亲,和母亲血肉相连。爸爸是需要通过妈妈介绍给孩子的。一个智慧的妈妈,应该主动地把丈夫带入养育之中,而不是利用自己的天然优势,实际上排斥丈夫的加入。

        有些妈妈看上去很无助,但我会引导她回头去看,你丈夫曾经想过加入吗?他带孩子的方式,你是鼓励他、认同他多,还是否定他多呢?一个智慧的女性,不仅要把丈夫介绍给孩子,还要接受丈夫以不同于自己的方式带孩子。总体来说,女性细致,男性粗犷,当爸爸们以粗犷的方式带孩子时,妈妈们不要简单否定。

        当然了,这里边需要女性以高度成熟的智慧,来引导丈夫。换个角度来说,妈妈们在带孩子时,要舍得“放手”。妈妈们总是承担太多,但家庭可能正是因为某一方承担太多而失衡的。孩子或许正是以他们的痛苦,在提醒我们,家庭里的父亲和母亲,需要更平衡一些。

        东亚家庭里有一种典型的家庭模式,妈妈能干强势,爸爸温和退让。如果夫妻俩感情基础不牢,或者因为性格差异而总是闹矛盾,孩子是非常难受的。

        我接诊过一个小学高年级男孩,这个孩子因为抑郁不能上学。妈妈带孩子来看病,我发现这位妈妈性格非常强势,看不上农村出身的老公。虽然夫妻俩都是通过上大学留在了北京,收入也差不多,但是妈妈在孩子面前长期贬低爸爸。可是对于男孩来说,到了青春期是要有男性榜样的。妈妈的教育会让孩子认为,男性都没什么用,都是不值得尊重的,成长中的男孩就会觉得非常无助和迷茫。

        可是要让这个妈妈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和认知,是非常难的。对于这种类型的家庭,我会引导妈妈慢慢往后退一步。一开始妈妈们是不放心的:“那能行吗?我不管家里不就乱套了?”其实,如果让爸爸们做得更多,一开始他们可能不熟练,或者没法达到妈妈们的要求,但是随着家里男性力量逐渐增强,孩子感受到变化,他们的力量也会增强。一些妈妈看到改变以后才明白,原来自己可以少管点,原来孩子爸爸可以做得很好。

        这些表现强势的妈妈,内心往往背负着自己不太愉快的过往。她们可能是从小不被父母重视的女孩,她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面临的压力很大,也可能她们的妈妈原本就这么强势。她们习惯了用争强好胜来保护自己、获得尊重。此外,女性成长过程中经常被规训成为一个付出者甚至牺牲者,做一个“自私”的妈妈似乎是不被允许的,但事实上在许多家庭里,夫妻关系的平衡会让孩子更舒服。妈妈“自私”一点才留出了空间给爸爸,也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了更多可以呼吸的空间。

        不善表达的男性

        整体来说,东亚模式里的父亲,是不善表达情感的。这与我们的社会文化有关,我们认为男性应该到外部社会去打拼,应该进取奋斗,许多人会排斥细腻敏感的男性。在曾经的父权社会,父亲似乎就应该以沉默来塑造威严。这就使得我们今天社会中的男性,特别是那些天生性格敏感的男性,会觉得很别扭。而那些看上去特别刚强的男性,他们内心就非常舒畅吗?其实未必。

        很多情况下,父亲们往往有一个默认的前提,“我到心理治疗室是去接受批判的”。所以一些父亲即使出现了,也往往沉着脸,觉得妻子孩子在大夫面前肯定不停吐槽自己,然后带自己去接受大夫的教育。

        作为家庭治疗师,保持中立、多边结盟是专业化的体现,我们理应公正客观,而不是说,我是女性治疗师,这个妈妈跟我说得多,我就只共情于妈妈。所以当父亲出现后,我一般都会先感谢这个父亲,感谢他愿意来,也希望听他表达倾诉。父亲们是需要一些时间来放下戒心的。

        父亲难以加入到治疗中来,除了与父亲自身有关之外,也与逐渐长大的孩子的排斥有关。关于怎样的爸爸是“好爸爸”,其实很多人的人生中并没有一个标准可以参照,只能顺着上一辈沿袭下来的形象依样画葫芦,越画越走样。

        有一个家庭,夫妻俩都很优秀,但是在两人关系里,丈夫强势,妻子总是退让。这个丈夫会对妻子说,“你不要以为你是博士就了不起,学历高不代表能力强。在我的这个小家庭里,你不要想着做女王”。这个妻子就笑嘻嘻地听着。我问她,你不难受吗?她说肯定难受,但也习惯了。妻子似乎习惯于牺牲自己的感受,换来一家人的和平相处。

        结果他们的儿子病了。这个男孩初中进入了一所名校,学习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抑郁后不能上学。当我梳理这位父亲的家谱图时,他提到自己的爷爷,几度哽咽。这位强势的男性,本能地忍住眼泪,不愿继续诉说,他怕自己情绪失控。他的爷爷是一位非常受人尊重的农民,能干进取,为家族承担了很大的责任。在生命晚期,老人不愿意拖累儿女,绝食而亡,给了家人很大的心理冲击。这位强势的父亲,在很大程度上以自己的爷爷为榜样,而他内心对家人柔软的情感,他很害怕去体会。好像一旦流露出柔软的情感,他强大的外壳就会崩溃。可是如果他不卸掉这身沉重的盔甲,他就很难跟自己敏感的儿子相处。

        有些爸爸妈妈,在家庭关系里过度卷入或过度退缩,还有可能是代际创伤的表达。一些事情勾起了他们童年的创伤经历,比如有的原生家庭父亲总是处在战斗状态,有的原生家庭父亲总是处在逃跑状态。有个爸爸总是在家庭访谈时玩手机,我问他在自己孩子那么大时有什么故事,他说自己经常被揍,他说自己一点也不想揍孩子,觉得那样是不对的。因此,有些回避背后可能有很深的无法表达的情感与创伤体验。

        家庭是所有成员共同经营的,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责任。而改变,是一个漫长的、既有欢乐也总是伴随着痛苦的过程。不过,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将因改变而受益。并且,那个主动改变的人往往也是受益最大的人。

        (《三联生活周刊》11.28 吴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