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

    “时光伙伴”的幸福时光

    《 文摘报 》( 2023年11月18日   08 版)

        一名“时光伙伴”在分享“沪助养老时光汇”的故事。

        “我会一直做下去,做到我被服务的那一天。”“时光伙伴”蔡丽影目前已经服务老人达353个小时,服务对象是她所居住的居民楼里150多位老人,蔡丽影几乎每天都会上门。  

        身穿太极服的李伟保,“个人账户”上的时间更长,目前他已服务520多个小时。“我去敬老院看望老妈的时候,院里老人知道我会打太极拳,让我教他们。于是我成了一位‘时光伙伴’。”

        从2019年起试点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是上海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补充,今年6月更名为“沪助养老时光汇”。这个项目的服务提供者被称为“时光伙伴”,他们为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其服务时间被储入其在“沪助养老时光汇”中的个人账户,以便将来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

        “时间银行”走过3年多,已在虹口、长宁、徐汇、普陀、杨浦、浦东、静安、崇明8个区试点,共注册“时光伙伴”10420人,完成服务时长(时间币)129176小时,共计服务老年人15851人。“时光伙伴”以低龄老年人为主,50岁—69岁的占比近60%,50岁以下的中青年志愿者占比约11%。

        老宝贝的“开心果”

        徐汇区康健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社的李振青来自山西,1997年初来到上海,成了一名上海媳妇。

        “我是上海2004年首批月嫂,还干过育婴师、育儿嫂、幼儿园保育员。2016年,我成为一名长护险养老护理员。”李振青骄傲地展示各种证书,她曾在上海挚爱护理站干了四年,是年年评为优秀的金牌护理员。

        2021年,李振青加入互助养老,成了养老时光汇的一位“时光伙伴”,“我学了很多专业知识,老人说我像‘百事通’一样,但是大家更愿意叫我‘开心果’”。

        要做老宝贝的“开心果”,这也是李振青的服务秘诀。康健社区王阿姨年过七旬,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需要定期进行医疗护理和日常生活照料,可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李振青选择帮助王阿姨,每天对王阿姨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记录,对其既往病史、药物使用情况等熟稔在心。她为老人量身定制了一份详细的护理计划,包括药物管理、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按摩理疗等,同时还帮王阿姨洗漱、穿衣、进食、如厕、清洁,王阿姨赞不绝口。

        细心的李振青感到王阿姨还是不开心。“王阿姨不太说话,情绪低落,没有一丝笑容。跟她谈心后我才知道,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她感到孤独、焦虑。”为了让王阿姨开心,李振青做起“开心果”,她扮演一位没牙齿的老太太,驼着背,笨拙地用脚后跟走路。“看到我这副模样,王阿姨笑了。其实这样走路对老人是有益的,我就拉着她一起做。”

        渐渐地,王阿姨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一天比一天开心。

        见证身边的传奇

        “我们第一位采访对象是来自长海路街道的陈粉珍奶奶,她的故事很打动我们。”杨浦区老年志愿者协会工作人员朱佳莹指着一张照片上的老人说。

        2021年,杨浦以“沪助养老时光汇”平台为载体,招募年轻人,聆听、记录在杨浦区居住的老党员、革命者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并制作成视频进行分享。

        这个叫作“见证身边的传奇”的活动一经推出,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近200名大学生和来自杨浦12个街道的30位低龄老年志愿者骨干报名,他们与辖区内的老党员、老前辈结对,成为“传奇见证官”。

        朱佳莹就是一名“传奇见证官”。她采访的陈粉珍奶奶出生在上海,后来插队落户到珲春。种地、打水、喂猪、文艺表演……没有陈奶奶接不住的活儿。地方虽然艰苦,但她每天对着大山、对着河流、对着田野唱歌,快乐就回来了。后来陈奶奶到了内蒙古,成为一名教师。调回上海前,她是一名小学校长。临行前,陈奶奶想着要为孩子们留下点什么,“那就种树吧,把学校光秃秃的地给填上。前人栽树,后人好乘凉”。

        回归社区,陈奶奶成了居委会的一员,也是一名社区志愿者。直到73岁,她仍活跃在基层一线。记得有一年开特奥会,社区将接待的任务交到陈奶奶手里。她带领社区居民一起制作荷花灯,将心意满满的礼物送到来访运动员手中。

        “陈粉珍奶奶平凡又闪耀的传奇故事,不仅照亮了自己,也温暖着身边的人,激励了年轻的见证官们。”朱佳莹感叹道。随着活动深入,见证官和低龄老年志愿者骨干结对出行,帮助长者完成生命价值的再挖掘与新传承。他们遇见了一位又一位长者,他们的平均年龄70岁以上,有文艺工作者,有忠于教育事业的老校长,有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军人,有积极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奋斗者……

        “老前辈身上的那种韧劲和勇气,是当下年轻人所需要的。”朱佳莹说,在见证官中,有人面临是否留在上海的选择,有人面临考研求职的压力,有人面临毕业设计的困扰,而听了那么多老人的传奇故事后,大家获得了力量和勇气。

        自闭老人走出了家门

        “大家还记得‘老底子’戴的半截头手套吗?天冷,戴了半截头手套还可以做事情。”长宁区周家桥街道老年协会会长高伟文展示了一副漂亮的手套,“这可是我们‘时光伙伴’服务对象亲手编织的。” 

        说起这位被服务老人,高伟文还记得她初来时的忧郁。

        在“沪助养老时光汇”项目启动之初,中山公寓居民区举行“和韵爱心编织睦邻点”活动,一位家庭发生变故的阿姨,脸色暗淡、精神恍惚地走进活动室。大家搀扶着她围桌坐下,她定了定神后表示,“我也要参加爱心编织”。她很快成为养老时光汇的一位被服务对象,在5位服务者的关心关爱下,这位阿姨积极参与辖区内各类活动,慢慢走出了阴霾。

        几个月后她交出了自己的成果,也就是高伟文展示的手套。“这副手套,阿姨没有留下来,而是把它送给了居民区的空巢老人。”    

        高伟文发现,社区里还有不少这样自闭在家的孤独老人。在周桥周二居民区,冯秋萍等6名“沪助养老时光汇”的服务者,共同关心着一位90余岁的包外婆。包外婆的老伴过世已有数年,独自生活的她不愿出门,不喜欢跟人接触。冯秋萍得知后,即刻走进老人的家,邀请她参加包馄饨活动,把包外婆纳入“时光汇”被服务者。“包外婆先是看着我们包馄饨;看着看着,包外婆不由自主地动起手,她边包边说,看来我没有忘记,我也会包!从这以后,只要‘时光汇’有活动,包外婆都会在服务者的陪伴下参与。”

        渐渐地,包外婆的状态一天天好起来,时光伙伴们每天轮流去包外婆家,与老人聊天、代买日用品、陪老人看病买药,如今她不再独自闷在家,天气好的时候,她会一个人在楼道里走走。

        (《解放日报》11.10 王海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