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这里是老人聚集之地

    《 文摘报 》( 2023年10月21日   08 版)

        2023年9月21日下午,上海宜家餐厅里的老年人。

        2023年9月12日下午,上海,宜家餐厅里的老年人。一席饭散,9个人,13样菜,人均结算现钞72元。擦擦嘴起身,一天又消磨过去了。

        68岁的洪建明站在霓虹灯通明的饭店大堂前,看着老友们三两结伴,互相搀扶着穿过斑马线,直至消失在马路对面的黑暗里,他才迈出步子。“他们都不知道我住在这附近,不想让他们知道。”

        他们,是洪建明在上海徐家汇的宜家餐厅认识的单身老人,冲着“多吃几个花样的菜”,每个礼拜二聚在一起吃饭。彼此都不知道姓名,也很少过问,因为没必要。

        到宜家餐厅的单身老人,大多是想找个伴。他们一面冲着心仪对象大胆示爱,一面又出于自我保护止不住地猜疑与提防,唯恐吃了亏。日子久了,大家变成了保有边界感的熟人,聚一块只是图个热闹。

        自留地

        初秋的上海阴雨连绵,但位于漕溪路126号的宜家家居徐汇商场人声鼎沸。在礼拜二和礼拜四的午后,二楼餐厅里用餐的年轻人慢慢散去,乌泱泱的老年人就涌进来了。

        这天下午3时,记者初到宜家餐厅,一眼望过去,布置近700个座位的用餐区,被零散坐开的老年人完全占据,过道里始终有人走动,相互搭讪聊天。偶尔有人走到记者跟前,打量着年轻的新面孔问道:“是来找伴的不?”

        这是一处上海老年人自发设定的相亲角。开业于1998年的徐汇商场,是宜家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门店。很难说清楚,它的餐厅是怎么被一群老来单身的人相中并占据的。只要购买一杯7.9元的咖啡,免费续杯,就可以端着马克杯在餐厅晃荡一整天。

        71岁的陈翠霞记得,18年前,徐汇商场还是一栋很小的两层楼,单身的她和姐妹6人来玩,底下商场兜一圈,发现二楼还有饭吃。“这边蛮好的,完了以后我们就讲好,下次再来好不好?”

        后来,人越聚越多,最多的时候,三百多号单身老人聚过来,都是来找伴的,整个大厅得靠喊话沟通,“声音吵得能把房顶掀翻”。有人提出,大家挑日子聚,周二是大日子,周四是小日子。陈翠霞觉得,老人们其实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聊天。“除了这里,就是人民公园,缺乏一个供老年人交流的平台。”

        宜家餐厅无疑成了他们排遣寂寞的一块自留地。每周二,一位90岁的老太太会乘坐456路公交,从三林出发,花40多分钟时间来到餐厅后,只是默默坐在角落看人头攒动;旁边另一位上了年纪的女人与老太太以姐妹相称,她用塑料袋包些南瓜子给老太太吃,俩人自打在餐厅认识至今已有四五年之久。当被问及是不是来找伴时,她们摇摇头,“就聊天,阿拉(上海话,我们)开心就好。”

        孤独感

        餐厅里的常客老张,也是宜家餐厅出了名的“糊涂人”。他78岁了,牙齿已经掉完,要靠布满黑色牙根的牙床摩擦进食,只能吃土豆泥和流食,嚼一小口炸鸡排,需要缓慢咀嚼七八十次才能完全吞咽,软软的下巴牵动松弛的脖颈皮肤一上一下,沉甸甸的金链子跟着闪动。

        大家习惯管他叫“小裁缝”,这是他穷苦时代的标签。以前在服装厂工作时没钱,他成宿在离厂子近的澡堂子里过夜。但8年前,因为上海的老房子动迁,老张拿到了500万拆迁款,一夜暴富,围在他身边的女人开始多了起来。

        老张图便宜,花了150万在江苏启东买了两套92平米的房。几乎每半个月都要从宜家餐厅带走一个女伴,搭客车回启东看房子。

        “我花钱买人陪我,照顾我,给我做饭,洗衣服,一天200到1000块钱。”老张说,他会根据年龄和长相定价,越年轻漂亮的,越贵。

        48岁的沈素芬就是老张叫过来的,她伺候过老张一段时间,一天300元。有一回,到老张启东的房子里,臭味熏天,冰箱里的东西放了一两个月,都是老张在外面吃饭打包带回来的。蚊虫、蛾子快要把天花板扑满,沈素芬足足收拾了三天。

        “我女儿不管我,忙。”每隔两三个月,女儿会来看老张一次,给一沓3000元现钞,老张把这些钱全部挥霍。“每天一个人很孤独的,身边有一个人,最起码丰富一点。”其实老张最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自己病倒了,身边连个打120的人都没有。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餐厅里有一个漂亮的女人四处找伴,1975年生人,对要找的男人不限年龄和长相,唯一的条件就是给她两百万元。

        之所以提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儿子临近结婚,凑不够钱。只要有了200万元,就足够在儿媳的老家置备一套房子和车子,彩礼也够付。女人说,“我就为儿子做这么一件事情,把自己卖了。”后来,她成为老人们口中的“神经病”,再没来过。

        洪建明讲起另一个故事,一个穿着绿色连衣裙的上海单身女人,时常流连于餐厅。10年前,女儿让她在家里帮忙带小孩,现在小孩带大了,女儿女婿都要她出去住。找了几年伴,没人要她,如今仍住在女儿家。

        “她亲口跟我说,她们是两房一厅,房子大,等女儿一家都睡觉了,她悄悄地进去,洗漱完睡觉,不跟他们见面。”说话间,洪建明招手让女人过来聊天,女人摆摆手。“她没别的想法,就是找个老头带她回家住。”

        老面孔

        傍晚5点过后,老人们起身陆续回家,68岁的潘银花选了一个角落位置孤零零地坐着,她摆开从家里带来的冷馒头,接一杯热水,开始用自己的晚餐,“不想回到那个家,看到他就吵吵”。

        他,是潘银花的前夫。他们离婚已经有10年,但谁也不想从房子里搬出去,至今仍做着室友。潘银花希望找个有房子的上海男人结婚,然后从那个家搬出去。“我刚开始离婚的时候,一门心思想找个好的很方便的,离就离了。没想到这么难找,已经灰心了。”

        有一次,潘银花跟一个80岁的男人相互中意,男人带她回家看了一圈,潘银花也比较满意。“但那房子不是他的,他只有使用权。”潘银花看出来,男人有结伴的想法,“但我看他可怜,没有子女,只想跟他保持朋友关系。他年纪大了,有难处打电话来,我能帮他”。

        最终,80岁的男人被来餐厅的一个四十多岁的沈阳女人看中,他将上海的房子租出去,跟着女人回了东北。“如果这个女的良心好的话,照顾他多活两年。如果老头倒下来要花大钱,她肯定不花的。”说到底,潘银花还是放心不下,“他跟我很聊得来的,你是记者,你能去沈阳找一下这个老头子吗?”

        常来宜家餐厅的人都知道,在这里找对象是顶难的事。老年人的相亲是迅速果断的,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之上,陪伴的作用远大过爱情。按照一贯的流程,只要第一面有眼缘,就意味着过了第一关,一般男方会主动邀请女方去自己家里看看,聊得好就同居,聊得不好,也不要浪费彼此时间。

        这两年,洪建明已经将七八个相中的人带回家参观,结果都没成。往往双方聊半个小时以后,洪建明会客客气气地把对方送到楼下的地铁口,叮嘱她回家慢点。但洪建明最想要的是另一种送客场景:“我跟她说,你自己下去,认识不认识路啊?”这就意味着,洪建明心里中意对方了,“我会对她说,以后还要来的,不见得每次我都要到地铁站接你吧?” 

        独居时间长了,洪建明时常觉得自己被遗忘了。时间将他推向暮年,伴着强烈的孤独,没有一点办法。

        也是因为人到老年,闲来无事,时不时有卖房产和墓地的销售员来到宜家餐厅,组织老年人们去观光,大巴车接送,包一顿免费午餐,一些老人踊跃报名。还有一个老人常年在餐厅发展业务,组织熟络的人抱团去外地旅游,生意不断。

        (《南方周末》10.12 郑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