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干细胞美容抗衰乱象调查

    《 文摘报 》( 2023年10月21日   01 版)

        漫画/高岳

        所谓干细胞,即具有自我复制、多向分化和归巢潜能的原始细胞,其不仅存在于胚胎,还存在于成人体内,可以从脐血、脐带、骨髓等组织中分离出来。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线上线下均有不少商家在推销“干细胞抗衰老”“细胞激活”“细胞美容”项目,宣称疗效从美容、抗衰、壮阳到改善免疫功能、抗癌、恢复月经,无所不包,有商家甚至宣传“干细胞,让你从50岁重返30岁”。

        没有行业定价标准,从几万元到百万元

        “干细胞销售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借助实验室背书,二是通过代理商、医美机构销售,还有一种是与医院合作。”浙江某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许女士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多名代理得知,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间充质干细胞回输项目收费多在5万元至10万元不等,价格稍低的自体免疫细胞回输项目收费则在4万元至9万元,最贵的胚胎组织干细胞回输项目收费高达数十万元。

        来自湖南长沙的代理杜琳告诉记者,胚胎组织干细胞是从8周至12周流产胚胎组织取出,注射进入人体后没有排异反应。50岁左右的消费者通常适用于三四十万元的套餐,年龄越大价格越高,最高的需要花费百万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正因为如此,市场上干细胞项目的价格五花八门,定价也没有统一标准。

        山西太原人丁涛在当地一家美容院注射过干细胞,他接触的干细胞产品成本价在每瓶40元至50元,最贵不超过每瓶100元,“然而医美机构在售卖时,这些产品通常会被卖至每瓶上万元”。此外,干细胞产品每一次注射都会额外收费。

        “市场上的干细胞产品太多,价格也不一样,几万元一针、十几万元一针、上百万元一针的都有。”许女士说,干细胞领域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价标准,不同的公司或实验室根据其自身的实力以及服务标准,制定不同的价格。

        多为噱头效果甚微,反而存在风险隐患

        交纳了高昂费用后,回输的干细胞究竟有没有用?

        记者采访多名注射过干细胞的消费者,有人感觉自己的体能和状态得到了改善,但更多人吐槽“钱打了水漂”,认为宣传多为噱头,不仅效果甚微,反而存在风险隐患。

        来自湖北武汉的汪女士通过亲戚介绍认识了一位从事干细胞研究的人员,对方从汪女士体内提取自体免疫细胞培养后再回输进入其体内。注射一段时间后,汪女士感觉效果并不像其宣传的那样,“身体没有太大的变化,目前没有副作用”。

        但受访者中,有6人提出注射干细胞后或多或少出现身体不适,甚至有人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在湖南长沙工作的吴女士在社交平台上认识了一位从事微整形工作的王女士,两人交谈甚欢。王女士给她做了一次面诊,结果显示其脸部凹陷,因此前注射玻尿酸所致,而注射干细胞产品不会有此副作用。吴女士心动后接受了干细胞注射,结果脸部出现红肿和硬块,不得不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按照临床试验,干细胞注入体内后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抵御,也可能被免疫系统吞噬70%至80%,且可能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出现如血管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衰竭等致命风险。并且,干细胞的运输环境需要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储存条件与预解冻、解冻,都需要由专业人士在一定的环境下操作。

        “正因为技术条件要求严苛,目前还没有哪个机构能够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如果使用相关产品出现明显副作用,消费者要收集好相关支付凭证、发票、协议等证据,到正规医院做诊疗并保存诊断结果,拿着证据与医美机构协商,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医美机构拒绝,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保护协会或者医美机构的行政主管部门投诉,请求调解解决问题。如果调解无法解决,可以到法院起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

        科普文章揭伪概念,强化监管治理乱象

        实际上,早在2011年,国家有关部委曾联合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规范整顿工作,要求停止没有经过批准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等活动。

        2021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一则《关于加强干细胞广告监管的工作提示》,称宣扬干细胞疗法抗衰、抗癌、美容等广告均为虚假违法广告;无论是否医疗机构,采用干细胞疗法从事抗衰、抗癌、美容等治疗也都是违法行为。同年9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官网发布科普文章《“干细胞化妆品”是个伪概念》。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已公开47个干细胞临床试验默示许可,适应症包括阿尔兹海默病、特发性肺纤维化、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等,并没有“抗衰老”这一项。

        那么,针对目前市场上的干细胞美容抗衰乱象,应该如何进行治理?

        北京大健康法商团队负责人邓勇建议,首先应当明确受监管对象的性质究竟是药品还是医疗技术,这有利于明确受监管对象适用的规范,避免监管混乱。建立风险分级制度也刻不容缓,对高风险产品和低风险产品实施不同的监管策略,放开对诸如“自体使用”“同种异体使用”情形的限制以回应医疗需求。

        他提出,还应当注意是否纳入遗传资源管理的相关范围。干细胞本身属于遗传资源的一部分。目前,《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规定》《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均称人体干细胞及基因诊疗行业的医药与医疗研发活动可能不需要再单独取得采集行政许可,但对于是否“禁止买卖”,是否需要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等仍未明确,这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表态。

        (文中杨霞、杜琳为化名)

        (《法治日报》10.14 文丽娟、郑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