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论点短辑

    《 文摘报 》( 2023年10月11日   06 版)

        “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政治哲学意蕴

        储昭华、熊沂在2023年第4期《中原文化研究》上说,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从知识论的角度指出了人皆有成为尧舜的内在德性之源,但其更深层意蕴在于政治哲学的层面,意指如尧舜般在立己的基础上立人、兼善天下,施泽于万民,才是仁的最高体现。仁这一目标和境界,不只是个人自我人格完善之所应然,更是华夏族群及文明兴盛之根本,因而是人作为族群一员之最高使命和责任所在。孟子这一思想构成儒家对圣王期盼和追求的主要理路。荀子则从人本性欲求的视角,以“尊君”之“养”进一步激发、促进这种追求。二者从文与质两个维度,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圣王情结”。这种情结构成了中国历史和政治文化以统一为主流和归宿的深层原因。

        “言意之辨”与古典阐释学的意义生成

        郑伟、杨彩丹在2023年第9期《中州学刊》上说,“言意之辨”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关于语言符号认知的全部观念,也几乎包含了古人如何认识、体验和言说世界的全部经验,因而也就奠定了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思想基础。在古代学术思想史上,“言意之辨”的核心是意义的存在方式问题,并由此形成了古典阐释学的方法论特征。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处理文本问题的基本经验,而且将阐释行为本身从一种还原性的“解经”活动转变为向着经典去建构和开辟意义世界的“读书”的过程,进而生发出一种此在的形而上的阐释学意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