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着270年历史的大英博物馆再传失窃丑闻。这一自8月中旬起持续发酵的事件,引发英国国内外舆论震惊。
文物失窃疑似家贼犯案
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透露,一段时间以来,大英博物馆约有2000件文物被盗,追回工作已经在进行中。业内人士认为,追回失窃文物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这其中存在复杂的法律和鉴定问题,而且许多被盗文物似乎没有得到适当的分类和记录。
丢失的很多文物是在今年以前被偷走的,偷盗时间跨度“相当长”。其中一些文物最终在电商网站上以远低于实际估价的价格出售,例如一件价值高达5万英镑(1英镑约合人民币9.21元)的罗马文物,售价仅为40英镑。
丹麦古董商以太·格拉德尔爆料,早在几年前,他就发现有人疑似在电商网站上售卖大英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卖家的电商网站账号与在该机构工作了30多年一名员工使用的社交媒体账号相同。格拉德尔向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菲舍尔发出警告,后者却告诉他“所有物品都已清点完毕”。格拉德尔又找到了奥斯本,奥斯本却称,他并不认为有人“故意掩盖”盗窃行为。格拉德尔表示,大英博物馆高层可能不相信博物馆内部人士会偷窃。
目前,大英博物馆称已解雇这名员工并通报警方,警方也已展开调查,但没有把该员工确定为盗窃案嫌疑人。
安保漏洞百出声誉受损
成立于1753年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收藏800万余件藏品。然而,这样著名的博物馆却安保漏洞百出,失窃案件频发。
1993年,该馆收藏的罗马硬币被盗;2002年,一尊有2500年历史的古希腊雕像被盗;2004年,十余件中国铜镜、盔甲和宝石被盗;2017年,一枚价值75万英镑的卡地亚钻戒被曝在2011年就已失窃……
知情人士称,大英博物馆约有8万件文物公开展出,其余大部分的藏品都被存放至不同地点。但由于许多文物并没有进行建档,编目制度松散,加上年代久远,从而让盗贼有了可乘之机。
要求归还文物呼声高涨
失窃案令大英博物馆所谓“文物保管人”的角色受到强烈质疑,要求英国归还被掠夺文物的呼声再次高涨。
尼日利亚国家博物馆和古迹委员会主任阿巴·蒂贾尼表示,古贝宁王国青铜器作为非洲最珍贵的文物之一,于1897年被英国士兵和水手抢掠一空,其中最大的一批共计900多件青铜器藏于大英博物馆。蒂贾尼表示:“这些被盗的文物应该回到它们所属的地方。”
1801年,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埃尔金伯爵从帕特农神庙雕塑上拆下石雕并运走。这些石雕主要藏于大英博物馆。希腊大约从30年前就开始要求归还文物,而英国政府一直拒绝。希腊考古学家协会负责人认为,英方不能再声称所谓希腊文化遗产在英国会比在希腊受到更好的保护。
专家指出,大英博物馆失窃案件的国际关注度之所以指向要求英方归还被掠夺文物,正是因为该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殖民历史的象征。随着各国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许多国家的技术条件日趋成熟,有关大英博物馆能提供更好的文物保护条件的说法已很难成立。
(《法治日报》9.4 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