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9月20日 星期三

    古代的耕读文化

    《 文摘报 》( 2023年09月20日   06 版)

      耕读模式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意味着两者的相辅相成。耕读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以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以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模式。

      耕读之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学家提倡贤者与民众并耕,进行耕读教育。许行著有农耕技术教材《野老十七篇》,是我国农耕文化教育的开山之作。到了汉代,耕读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汉高祖、文帝、武帝等亲自参与农耕,积极推广农业技术,重用农业专家。当时涌现出许多农耕人才,其中以诸葛亮躬耕陇亩为代表。实际上历朝历代都重视耕读教育,家庭教育的书籍中多数都有耕读结合的劝导,还出现了不少农学家及古农书,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正是由于耕读教育的接续传递,中华文化才源远流长。

      耕读内涵也在逐渐丰富,不仅包括亦耕亦读的生活方式,还崇尚耕读持家、追求精进、敬祖睦邻、劝善远恶等精神理念。知识分子从农耕中获取了许多实用的农业技术,并提出具有哲学意义的农学思想。尤其在宋代,耕读文化广为普及。一些知识分子晴天白昼在乡间躬耕自食,雨歇夜晚则撰写农书,总结生产经验。如陈翥写出世界第一部研究泡桐的专著《桐谱》,刘蒙写出菊花专著《菊谱》。应该说,这些农书正是耕读文化的产物。耕读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产品质量,知识、知识分子大量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增添了农业的文化含量,促进了农业发展。

      耕读文化体现了“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等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的道德价值趋向。遍布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

      (《今晚报》9.6 狄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