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City Walk(城市漫步,一种旨在深度体验城市人文、历史、景观等无目的旅行方式),“集章式旅行”又火了。大到文博景点,小到街巷小店,取代传统的拍照打卡,集章成为一种很新的玩法。社交平台上,热门街区的盖章攻略总能得到不少点赞响应,一些小众文博场馆因独特的印章而“出圈”。《2023中秋国庆旅游消费趋势预测报告》显示,“集章式旅游”成为年轻人新宠,特别是9月以来,“集章”相关内容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红,带动新的文旅消费风潮。
日前在上海图书馆开幕的“看shàng古琴——三千年的回响”古琴艺术展,很快上了“章友”们的推荐榜。展览首批推出6枚古琴章、6枚谱字章,散落在场馆不同区域,“专程来打卡的参观者大概占了一半”。而在上图东馆各个主题馆,也提供不少特色印章,比如美术文献馆的篆刻章、家谱馆的家谱章、地方文献馆的白玉兰章等。“章是一个入口,带动大家探索文化的兴趣,像是第一批推出的谱字章,就有二维码可供读者扫一扫,了解古琴减字谱知识。”上图阅读推广中心宣传推广部主任李颖说,“考虑到古琴相对来说还是小众爱好,我们希望用有意思的印章吸引更多人关注。”
8月举行的上海书展上有近300枚印章,各大展位前的盖章队伍成为一景。有意思的是,不少出版社原本没有将集章作为重点。“盖章”火了,“连夜刻章”成为不少出版社社交媒体账号中的“热梗”。“其实是在读者推动下的自发玩法,谁也没预料到(集章)会这么热。”一位出版社编辑说。
印章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上至帝王、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工商往来,无不以印章取信。除了实用功能,印章也被赋予艺术属性。随着文字不断演变,审美和制作工艺不同,不同朝代的印章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明清以来名家辈出,产生了流派纷呈的文人篆刻艺术。
在业内人士看来,印章其实是一种低成本的文创,受欢迎的印章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将外国文学名著中的金句提取为印章,对盖章书友来说,这可能是通往经典的一条小径,也可能是人生态度的一种彰显。李颖自己就是资深“章友”,在她看来,印章是相当古老的文化符号,在年轻人中兴起的盖章文化,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当代呈现,“过去,我们在一件物品上敲章,可能代表‘它属于我’的意思。现在,敲章更多地意味着‘我来过这里’‘我参与过这项活动’”。
“博物馆给人的印象比较厚重、高高在上。集章很有趣、很友好,特别是对小朋友来说有吸引力,可以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经常带孩子逛博物馆的王女士建议,博物馆和文旅景区能否设计更丰富的盖章玩法,比如为集章打卡增加问答环节或小任务,可以在博物馆、历史名胜景区寻找关键元素完成集章任务,让“盖章式旅游”成为深入传统文化的“寻宝图”。
(《解放日报》9.14 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