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9月16日 星期六

    对一幅画的阅读与想象

    《 文摘报 》( 2023年09月16日   07 版)

        ■田玉彬

        驴队驮的是什么

        中国古卷是从右向左,一段一段渐次展开看的。所以,《清明上河图》一开始,我们会先看到从薄雾中走来一支驴队。道路和田野上空空的,除了这支不急不忙走来的驴队以外,再没有其他人。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安静的早晨。    

        这支驴队由五头小驴和两个人组成。每头驴都驮着两个筐,筐里有黑色条状物。那是什么?很像是木炭。根据宋人史料笔记《鸡肋编》,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汴京绝大部分人家日常所需燃料早就由木炭改为煤炭了,所以有人认为,这支驴队驮运的木炭应该是用于温酒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宋人太爱酒了,他们有温酒的需求。此外还有人说,这些木炭可能是给京城富贵人家取暖用的,因为北宋末年中国气候进入“小冰期”,那时的清明节比现在要冷得多。

        领头的是一个少年。细看,他梳着总角的发型。在古代,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会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因此称为“总角”。这个少年走在队头,队尾是一个大胡子大叔,估摸他与少年是父子俩。这父子俩可能是天没亮就出发,赶往京城去卖炭。

        再请你注意看少年与领头驴。那时他们走到了小桥边,少年还在继续向前,而他旁边的驴子已经自动将头转向小桥,做出了转向的动作,可见这条路它已经走过多次了,已经不需要小主人赶它,它自己就知道要拐弯了。    

        有学者推测,现在我们看到的开头,并不是原本的开头。《清明上河图》在流传五百年后,卷首已经磨损了一部分,因此明末装裱匠把破损部分裁掉重新装裱。破损部分的画面是什么内容呢?我们不能确定。

        柳树为何是断开的

        刚才你看到的是《清明上河图》中的第一处著名大场面,它所在的位置,是由“小桥流水人家”往前走,经过一片柳树林就到了。看到这里,人们一般都会首先被“惊马”场面所吸引,其实,这段画面中有好几个谜。

        先说这棵柳树。它长在一户人家的屋旁,树冠很大,树身很老。再仔细看,发现树干是断开的!不是一部分树干断裂,而是整个树干完全断开。从那断开的口子可以看到树身后边的篱笆和屋瓦,这是怎么回事?按理说,既然树干断开,树冠就不可能好好待着,对吧?更别说满树绿意了。可它就是这样诡异地悬在那里。遗憾的是,我还没有见过有研究者对此提出合理解释。不过,没有解释也好,我们凭着自己的直觉和认真观察就可以得到很多信息。

        首先,这棵断柳让我们感到诡异、不安、紧张,这是无须理论分析就可以感受到的。其次,我们再看断柳的存在有可能带来什么后果。这棵断柳向旁边的小路倾斜,而那时正有一队行旅从树下经过。他们对这棵断柳一无所知,特别是队首的两个人,他们不知被什么吸引了,望向与断柳相反的方向。我们看恐怖片会有这样的经验:危险就要降临,而主人公却毫无觉察,这是最让观众揪心的。所以,“断柳”画面肯定不是为了让人感到愉快或有趣,而是明确地提醒观者注意其中的含义。是什么含义呢?

        我想到了南宋画家梁楷的《雪景山水图》。该图虽然名为“山水图”,画中却有一棵奇怪的树,那树干看上去腐朽空洞,而且树干也完全是断开的!《雪景山水图》和《清明上河图》的断柳附近,都有看上去安然悠闲的行旅,而断柳的存在就是提醒观者注意,千万不要以为“安闲”是全部的真相,甚至,当危险存在时你还安之若素,那么巨大的危险就会随时降临。    

        有人会问,刚才“小桥流水人家”不是好好的吗?怎么突然风格陡变,开始让人紧张了呢?实际上,在《清明上河图》全卷中,危险预警还不止这一处。等你看得多了以后,对张择端的寓意自然就有所领会了——他可不只是描绘了岁月静好。

        一所神秘的宅院

        现在你看到的就是从十字路口到汴京城门的全景图。这部分可以分为两段:右页为第一段,从豪华大牛车开始到桥头结束;左页为第二段,从桥头开始到城门结束。    

        我们先看第一段。你有没有发现,这里突然开阔、安静了许多?这是因为,街道一边有一所不同寻常的“宅院”。让我们凑近看看这所宅院有什么特别。

        首先,它的门前有一条小河、一座小桥。你有没有想到什么?有点像缩小版的护城河,特别是真正的护城河与城门就在它的附近,二者好像有着某种同构性,画家以此赋予这所宅院某种象征意义。其次,大门口、围墙下有一些“奇怪”的人。为什么说奇怪呢?先请看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周边的事物:除了门前有河有桥,墙头插着防爬刺,红门上有三排门钉,门上像是张贴着布告,院内有一匹马,马由专人看护喂养。因此,这里很可能是一所官衙。再看这些人身后的墙上,不仅靠着青伞、旗帜,还有长矛!总的来说,宋朝施行严格的兵器管制政策,禁止民间私有、私造兵器,徽宗朝尤甚。长矛属于管制兵器,能堂而皇之地摆列在墙外,说明他们是官兵无疑。

        既然是官兵,可就有意思了。请看,他们哪有官兵的样子?他们闲散地坐着,或者趴着。还有一位,正趴在地上睡觉。他的姿势实在太“妖娆”了,以至于露出了大腿和红裤头。大庭广众,众目睽睽,就不害羞吗?再看他身边的另一位,也没好到哪儿去。他坐在墙根儿处,竟然在缝补衣裳!其他几个,要么跷起二郎腿,要么屈膝抬脚踩在箱状物上,要么埋头睡觉。    

        有人说,他们“一个个都显得十分疲乏,仿佛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才来到这里”,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准确。要说“疲乏”,大柳树下的那位大叔才是真疲乏,而这些士兵,只像是懒散。疲乏和懒散的体态还是有微妙区别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官衙门前的士兵,为何不精神抖擞地站立,却如此懒散无聊呢?有人认为,这处官衙是递铺,也就是传递官方公文的机构,门口这些人是递铺兵卒,院子里的那匹马是递马,这些士兵的懒散,反映出政府机构的运转效率有多么低下。这种解读有道理。

        如果此处真的是递铺,那么负责的官员,看到兵卒散漫到这个地步,就像老板看到员工上班时间做私事、老师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睡大觉一样,不可能不大为恼火。还有,坐在门边的大胡子士兵手里端着一个有足的盘子,盘子里竟然放着一条鱼,这是怎么回事?有人说,可能是在等着送给递铺官员吃。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大。我初步想,或许是清明祭祀用的鱼?但如此一来,又与递铺的解释难以吻合。想来想去,不得其解,只好存疑。

        (《清明上河图:宋朝的一天》河南美术出版社2022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