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9月06日 星期三

    秦良玉与北京棉花胡同

    《 文摘报 》( 2023年09月06日   05 版)

        北京不少街道和胡同的名称,都与商品、饮食、服饰等五行八作有关,如灯市、花市、羊市、珠市、煤市、米市、菜市、缸瓦市、骡马市、西什库等街道,茶叶、干面、烧酒、官帽、卫衣、皮裤、胭脂、绒线、手帕、轿子、铸钟、小市、钱市、驴市、铺陈市、鹁鸽市、果子巷、酒醋局等胡同。这些街道和胡同的名称,折射出元、明、清数百年的商业沉浮,如果写一部旧京商业史,这是最生动的历史证物。

        有些街道和胡同的名称,从字面上便可知其义,有些就不能望文生义了。如棉花胡同,是不是专营棉花之所?我遍查史料,只发现这条胡同与巾帼英雄秦良玉有关。

        秦良玉是明末驰名巴蜀的巾帼英雄,一生执戈马上,纵横驰骋。《明史》将她入传,开头的描述颇具传奇色彩:“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虽然花木兰、穆桂英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这是活跃于民间俚诗及演义小说的人物,在现实中“查无此人”。秦良玉其人其行并不在花、穆二人之下,而且是真正的有据可考。

        秦良玉乃四川忠州人(战国时期巴国的“断头将军”巴蔓子和三国时期誓死不降的老将严颜均出于忠州。当地崇尚忠义蔚然成风,故名“忠州”),自幼与兄弟比肩习武,兼读兵法,不到二十岁即精于骑射。她胆智过人,又擅词翰,以娴雅仪度与善武知兵闻名于世,时任四川石柱宣抚使马千乘极敬慕她,在秦良玉二十岁时,二人结为伉俪。明末,外警频频,为卫护桑梓,二人训练家乡子弟,以备保家卫国之用。所部称为“白杆兵”——士卒皆以白木做矛杆,柄设钩,尾结环。川蜀多山,攀岩越壁时以矛上钩、环相衔,行军疾速,往往出其不意,故百战不殆,威名远播。

        不料后来马千乘遭人诬告,病死狱中,秦良玉只好“代领其职”。时值女真崛起,屡屡挑衅,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女真兴兵侵犯辽东,明军惨败,“京师大震”。朝廷急调劲旅驰援,秦良玉奉诏督师北上,与敌血战。经此一役,秦良玉之兄秦邦屏战死沙场,其弟秦民屏、其子马祥麟皆受重伤,所部子弟兵殉国者极多。北京解危后,秦良玉便率部返回家乡。

        天启朝对辽东后金之战,秦良玉率三千子弟兵驻山海关参战,以功授品级服色,得封诰。后来,她又奉命至四川讨伐叛军,被委任为总兵官。但当地的明军十分怯懦,不仅先行逃脱,还嫉妒秦良玉的战功,捏造不实战报。秦良玉愤而上书,谴责嫉功者,天启帝特下旨命文武大臣礼待秦良玉,勿因她是少数民族土司而歧视。

        崇祯三年(1630),清兵入关,北京再度告急,崇祯帝急召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日夜兼程北上,马未解鞍,便与清兵激战,先后会同友军收复滦州、遵化等地,再度解除北京之危。由于秦良玉抗击清兵有功,崇祯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她“三品服色”及彩缎、羊、酒等物,还亲自作诗四首赐赠,以示褒扬。其一云:“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古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北京解严后,秦良玉率部出京,赴四川与张献忠作战。因受四川巡抚邵捷春节制,而邵不知兵,秦良玉意识到凶多吉少,却又无力改变。果然,邵捷春指挥的三万兵士被张献忠打得几乎全军覆灭,秦良玉建议再征调两万兵士,一半的军饷由自己供给,另一半由官府提供,但不被邵捷春采纳。秦良玉遂回石砫坚守,后因年老病故。一代女杰竟是如此结局,令人惋惜。

        值得一提的是,秦良玉不仅驰名巴蜀,也遗誉京华。她在保卫北京之战后曾于城内驻军,留下了一些遗迹,部分野史笔记如《藤阴杂记》《宸垣识略》《燕京访古录》等均有记载,并称她在“勤王”之后“驻兵于宣武门外四川营。其遗址,川人乃筑会馆以祀之”。“四川营”为胡同名,位于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路北。北京带“营”的地名,均与军旅或后勤保障有关,如高丽营、骚子营、菜户营、铁匠营、小营等,四川营因有秦良玉屯兵之故,故名。四川营胡同内有四川会馆,会馆祠堂悬挂秦良玉戎装画像,中央原有一木龛,牌位书“明太保秦良玉之位”。

        除了四川营胡同,附近由十几条棉花胡同组成的胡同群也与秦良玉有关。在京驻军期间,她命令部下与女眷纺棉织布,故附近的一些胡同就被后人称为“棉花胡同”。曾有清人写《四川营吊秦良玉驻兵遗址》:“金印夙传三世将,绣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钲声杂纺声。”诗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却能反映出一些人对这位巾帼英雄的怀念。

        (《北京晚报》8.28 朱小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