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8月26日 星期六

    耄耋老人与“乡里娃”的音乐之约

    《 文摘报 》( 2023年08月26日   05 版)

        李舒尤(左一)在指导学生演奏柳琴。

        风吹叶片簌簌作响,水流过溪潺潺不绝……湖南省醴陵市东富镇枧头洲村的田间,传来孩子们与大自然的深情合奏。这是李舒尤老人与一群“乡里娃”共赴音乐之约的第九个年头。他通过公益音乐课堂,让200余名曾经不识乐谱、不懂民乐的孩子,学会琵琶、二胡、柳琴、三弦、阮、笙等传统民族乐器。孩子们伴随跃动的音符,一个个音乐梦想从这里启航,飘向更远的世界。

        舒尤乐坊,是李舒尤于2015年在家乡开设的音乐公益课堂,如今成了乡村小孩治愈孤单、装点童年的一方天地。已近耄耋之年的李舒尤,一辈子都在和音乐打交道,“从小就喜欢跟着民间戏班子一起玩,学着哼哼小调、吹吹竹笛、拉拉二胡……”20岁时,李舒尤被部队文工团选中。参军期间,他专业学习笙、阮、三弦等民族乐器,还学会唱戏、作词、作曲。退伍后进入醴陵市花鼓戏剧团,又学会柳琴、琵琶、唢呐等10多种乐器。

        “我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音乐。”退休后,李舒尤仍放不下老本行,又投身音乐教育事业。2015年,71岁的他回到老家,注意到一些从小跟着祖辈生活的孩子,总是手机不离手,平常也不愿与人交谈。因缺乏有效监管,村里还时常发生孩童私自下水游泳的危险事儿……孩子们的这些表现,让李舒尤十分心疼和担忧。

        “我能为这群孩子做些什么?”李舒尤想到音乐,他萌生了在村里开设音乐课的念头。为了不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他决定不收费,做公益课堂。起初,人们把乐坊当成托儿所,送孩子来只因“在这里待着有人管,也不收费”。一段时间后,家长们欣喜地发现孩子真会乐器了,课堂的名气越来越大。慢慢地,连对岸村子甚至是县城的家长,都把小孩送来学习。

        17岁的丁洁雯记得,9岁那年,奶奶带着小小的她敲开乐坊的门,从此她成为李舒尤的第一批学生,那时的她连三弦为何物都不清楚。

        对于毫无基础又好动爱玩的孩子来说,只是静下心来坐着就已经很难。孩子们不识乐谱,更不懂传统曲目背后的涵义。对此,李舒尤琢磨出一套质朴却又活泼有趣的教法。“李老师经常会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给我们讲解乐曲。”丁洁雯说,“比如旋律中表现出激昂情绪时,就会让我们想象出去玩时的心情。”在教授一些与自然相关的曲目时,李舒尤则会跟孩子们讲解,哪些旋律代表了水流、鸟鸣,或是代表轻风吹拂、狂风呼啸。授课深入浅出,源于李舒尤多年来对传统的追寻。在花鼓戏剧团工作时,他每年都花费大量时间到乡下采风,“要掌握花鼓戏,就要去学口口相传的小调,去村里找老艺人取经学艺”。

        教育是什么?在李舒尤心中,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教音乐,不光是教一门技艺,也是教孩子们如何做人。”李舒尤要求自己时刻谨言慎行,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艺情况,也对他们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些错误行为予以及时纠正。

        如今,音乐成为李舒尤叩开孩童心门的密码。有孩子说,音乐让她忘记了孤独的模样;有孩子说,学会了一门乐器让他变得更自信了;还有孩子说,未来也要成为一名老师,让更多人感受音乐的温暖……在李舒尤看来,不是所有参加公益课堂的孩子都要成为音乐家或演奏家,他们因为音乐找到兴趣所在,拥有更美好的童年回忆,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这便是最好的回馈。渌水河畔,曲声悠扬。一位老人与一群农村孩童的故事,正在千年律动的民乐中续写……

        (《新华每日电讯》8.18 张格 刘芳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