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8月23日 星期三

    如何应对当前社会的阶层流动障碍

    《 文摘报 》( 2023年08月23日   06 版)

        在当前中国社会中,确实存在着贫富差距现象以及教育资源分布不够均衡等阶层流动受阻的表现,但尚不能说已经达到了一些研究成果和网络段子所强调的“阶层固化”的地步。所谓的“阶层固化”,其实是大众对子女通过努力是否能够改变命运的焦虑心理、个别“二代成员”的“炫耀型行为”,以及某些自媒体的夸大宣传等共同加持下,阶层流动障碍因素在大众舆论中的社会放大。

        阶层流动区分为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制度变化的影响,阶层流动以急剧性、跨越性、大规模的结构性流动为主。进入社会平稳运行期后,社会流动模式从机会少、长距离的“高铁模式”向机会多、距离短的“地铁模式”转变,以有序性、渐进性和稳定性为特征的非结构性流动成为阶层流动的主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目前阶层流动不存在任何障碍,目前影响阶层流动的因素有制度与政策等宏观因素、制度外“间隙”行为机制等中观因素,以及差异化的个体能动性等微观因素。

        应对阶层流动的障碍因素,需要社会各界齐发力:首先,需要通过调整或废除有损公平的制度与政策,减少或避免“照顾”“寻租”等制度外“间隙”行为,以及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切实保障社会成员实现阶层流动的机会相对公平。同时,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将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农村困难家庭的帮扶力度,减少低收入阶层社会成员代际传递的比例,帮助他们中有条件的子女能够较为顺畅地迈入中等收入群体,并带动他们整体家庭面貌的改变。其次,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员,需要在坦然面对既有阶层流动障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体在实现阶层流动中的能动性,多渠道提升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与职业技能,坚定决心与毅力,逐步实现“向上流动”。最后,要营造积极“向上流动”的社会舆论环境。

        (《北京日报》8.14 朱光磊 裴新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