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7月29日 星期六

    请告诉孩子,什么是健康的亲密关系

    《 文摘报 》( 2023年07月29日   02 版)

        2019年10月,北大学生包丽(化名)口服安眠药自杀,其母亲在翻看其手机微信时,发现包丽曾因为不是处女而遭遇了同样是北大学生的同居男友牟某的种种不堪虐待。于是包丽母亲将包丽男友诉至法院。2023年6月15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牟某涉嫌犯虐待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案依法公开宣判,以虐待罪判处被告人牟某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同时附带民事赔偿。

        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关注家庭教育,不能不关注家庭建设本身。我们很有必要告诉孩子什么才是健康的亲密关系,如何建设这样的亲密关系,以及如何防范其中的风险。

        在一个由年轻人发起的新知读书交流群里,一位年轻人询问,怎么辨识好伴侣。天南海北的一群过来人回答:有终身学习的习惯;相处平等,感觉安全,有共同爱好或愿意一起培养共同爱好;会不断地反思自己,懂得换位思考;互相心疼,互相理解,互相促进;能协商解决问题,拥有做事情的毅力和感恩心,懂得尊重,有家庭责任感,自律,虚心好学等。

        “其实这都是过来人的总结。青年时代,我们被青春的荷尔蒙控制,婚姻常常要靠点运气。”一位长者的表达引发参与者共鸣。大家感慨,在我们生命的早期其实并没有亲密关系的教育,我们只是在生活中自己摸索,在阅尽沧桑后才有这样的反思。

        婚姻家庭中,我们常常要面对一个无论是成长背景还是性格特点都和我们迥然不同的他或她,如何守住彼此的底线,如何辨识不良的亲密关系并及时止损,如何经营并保有良好的亲密关系?我们并未系统引导孩子们甚至是大学生们了解亲密关系,对亲密关系之基础的性教育更是忌讳和躲避。从事件细节来看,包丽为自己不是处女这件事深感罪过,而该案的被告人牟某也确实被这一性别刻板印象折磨过。

        记得女儿即将开启大学生活时,在注册前收到了学校的一个远程课件,主题是聊“性、爱情和婚姻”,校方特别强调不看完不能注册。在这个课件中,学校提示18岁即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的年轻人:学校不拒绝大学生的性行为,但你要区分哪些是“由爱而性”,哪些是“露水姻缘”,怎样可以“天长地久”。学校说,无论何种,只要你明晰而且自愿,学校都支持,但学校提醒你做好心理和物质准备,以让自己安全为底线。面对婚姻,学校则建议,合适的婚姻对象要和你相处默契,能够直面困难,懂得协商解决问题等。

        2020年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了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包括在性方面不受侵害等。我们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性教育以及其基础上的更全面系统的有关健康的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等的教育,值得反思。

        (《人民政协报》6.27 贺春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