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媒报道,近日,印度政府要求小米、OPPO等在印智能手机制造商任命印度籍人士担任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首席技术官等职务。就在几天前,6月9日,隶属印度财政部的执法局向小米技术印度分公司等发出通知,指控小米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
近年来,印度为了限制外企在本国的发展,可谓煞费苦心。不仅多次以偷税漏税的名义对中国小米、Vivo等企业进行突击检查,还毫无预兆地冻结了多家企业在印银行账户。尽管这种打压行为受到质疑,但印度方面并没有给出回应,此举让不少外企感到寒心,许多外企纷纷“跑路”。
印度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近七年来,已经有2700多家跨国公司撤离印度,占目前在印跨国企业的1/6左右。自2019年底开始,谷歌、黑石、波音、豪瑞、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在原本加大对印投资布局后,很快宣布将彻底退出印度市场。甚至不少在印度经营多年的企业,如麦德龙、福特汽车等,也宣布将出售在印相关业务,未来将停止在印生产制造。
目前,税务纠纷问题是不少跨国企业不敢向前迈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外企来说,如果想在印度做生意,就需要办理非常复杂的法律手续。比如想在印度注册公司,必须要完成12个步骤,审核周期很长,前提是必须要得到印度政府和邦政府的批准。此外,从印度国内大环境来看,势不两立的宗教矛盾、愈发猖獗的种族主义、族群隔绝的种姓制度和导致分裂的地方主义给印度市场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也是外资企业不得不认真考虑的因素。印度《公司法》法案本体就有近30章500条,基本每一条后面都跟着罚金、监禁等违法后果,而印度的执法部门一般不会主动通知企业更正其不合规行为,一旦违法行为被行政执法部门发现,就会从违规第一日起开始计算罚金。种种因素堆叠之下,印度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依旧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很快提出了“印度制造”概念,试图仿照中国的路径,通过改革开放来招商引资,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来发展制造业。希望降低对华商品依赖的美西方国家,也企图将印度打造成替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和全球供应链中心,以此遏制中国的崛起。但是,由于印度国情的复杂性,其想要像中国那样持续快速发展并不容易。
(破圈了微信公众号 6.19 宋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