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7月12日 星期三

    奖励承诺未兑现,教训不只在失信

    《 文摘报 》( 2023年07月12日   03 版)

      据湖北高院微信公众号日前披露,湖北十堰某高中为吸引生源,于2019年4月在该校公众号上对外发布招生简章,其中写明“高考考入985、211、‘双一流’高校的,学校给予5万~30万奖励”。2022年6月,该校学生小王考入985大学,要求学校支付奖励未果,故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该中学支付小王5万元奖励款。

      学校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和载体起着重要作用,但作为法人单位,更应该具有最基本的法律意识,既然已经作出承诺,就要依法履行责任。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该中学发布招生简章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属于要约邀请,对简章中的相关承诺,学校应言而有信。小王被该中学录取,就相当于双方合同成立。既然合同成立,学校就不能以印制招生简章时“印刷错误”等为借口,试图反悔,逃避法律责任。

      学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学校尚且做不到言而有信,又如何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从对外发布招生简章的初衷看,涉案学校是为了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客观上也达到了相应效果。如今,得到“好处”后想的不是如何履行承诺,却是如何“得体”地毁约,实在不是一个学校该有的作为。按照法律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时,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该学校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相关原则,更损害了自身形象。

      提升教学质量,用教学实力为自己赢得名声,才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与此同时,以高额物质奖励招揽优秀生源的行为,是否会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是否会因此缩减其他正常教学的必要支出?是否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些问题也应该引起校方重视。如果为了招揽生源投入重金而导致教学资金短缺、教育质量下降,可谓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检察日报》7.3 赵晓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