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在江南一带,还流行着端午节吃“五黄”的食俗。“五黄”即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和雄黄酒,黄鳝是其中的重头菜。
因为鳝鱼腹部为黄色,所以世称其为“黄鳝”。黄鳝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质水底层,在中国各地均有生产,以夏季所产最为肥美。
鳝鱼也是中华美食里的重要食材,淮扬菜里还有“全鳝席”。汪曾祺先生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也提到过这种宴席:“一桌子菜,全是鳝鱼”。
明代有个叫作刘宗周的人在《人谱类记》里还记载过一个故事:“学士周豫尝烹鳝,见有弯向上者。剖之,腹中皆有子。乃知曲身避汤者,护子故也。自后遂不复食鳝。”
周豫学士是谁已经不好考证了,但他喜欢做鳝鱼汤:锅中加水,放入鳝鱼,烧火加热,将其煮熟。有一次,周豫煮黄鳝时打开锅盖一看,锅中有些鳝鱼腹部向上弓起,露在沸汤之外,只有头部跟尾巴留在沸汤中。周豫很好奇,便将鳝鱼腹部剖开,惊奇地发现“腹中皆有子”。
这个故事本意是劝人们少杀生,但真实性存疑,因为活鱼直接下锅的烹饪方式不多见,也不卫生。前些年倒是有个故事:有一条鳝鱼被放到油锅里炸了,它努力地躬起身子,厨师纳闷,取出鳝鱼,用刀剖之,发现鳝肚里有一条小鳝鱼。看到时令人忍俊不禁:活黄鳝下锅油炸就够雷人了,更何况黄鳝是卵生动物,“腹中皆有子”的“子”指的是卵,如果鳝肚里出现小黄鳝,那就可称惊悚了。
也有的人是因为对鳝鱼抱有偏见而不吃。《旧五代史》里记载,后周时有个将领叫齐藏珍,他曾到过江南,周世宗有一回问他扬州的风物,他说:“扬州这地方潮湿,食物也多腥腐。臣去年在那,居然有人用鳝鱼招待我,我见这玩意儿在盘中盘屈着,像蛇一般,就是鹳雀聪明的话,见了也不该吃,更何况是人呢!”这有可能是烹饪的厨子不得法,所以才导致食客没有食欲的缘故。
要是问古人要不要吃黄鳝,我想大部分的古人是愿意尝一尝的。
《荀子》里不就说:“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泥鳅、鳝鱼等产卵时,不去捕捞它们,就能让黄鳝等鱼类不断生长。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啊!
等到夏季,肥美的黄鳝难免会被端上餐桌的。比如元稹便曾说:“莼多剖鳝,和黍半蒸菰。”以黄鳝搭配莼菜,并与黍米饭和茭白一起食用。南宋诗人方回道:“儿童拾鳗鳝,争著柳枝穿。”描写儿童在田间捉黄鳝的情景。
宋朝是不实行宵禁的朝代,夜市非常繁华。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记载过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的著名夜市——州桥夜市。夜市上的宵夜非常丰富,包子、鸡皮、腰肾、鸡碎等等,当然还有鳝鱼。
“全真七子”之一的马钰有一手烹饪鳝鱼的绝活,他曾经写过一首《西江月》来介绍自己的手艺:“我会调和美鳝,自然入口甘甜。不须酱醋与椒盐,一遍香如一遍。满满将来不浅,那人吃了重添。虚心实腹固根元,饱后云游仙院。”无需添加任何香料但鳝肉甘甜,这种烹饪方式估计已经失传了。
要说起来,古人吃鳝鱼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人将鳝鱼做成“鳝腊”,即鳝鱼肉干。南齐时有个叫周颙的人,每顿饭都特别奢豪,《南齐书》言:“何胤侈于味,食必方丈”。后来想收敛一点儿,但每顿饭还得吃鳝腊、糖蟹等珍味,心里又过意不去,就让人商量哪些可以去掉。
有个叫钟岏的人就说:“鳝鱼变成肉干的过程中肯定痛苦,蟹浸在糖里也肯定很难受。至于蛤蜊、牡蛎这种东西,不枯不荣,不香不臭,同瓦砾一样。”最后得出结论并建议:咱们还是别吃鳝肉干和糖蟹了,吃海鲜吧。
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去清河郡王张俊府上作客,张俊为其量身订制了豪华套餐,其中有一道“鳝鱼炒鲎”。鲎又没啥肉,很少人会用来做菜。但有人推测,鲎形似龟,鳝则可比作龙,因此,这道菜合起来就是“龙龟”,与“荣归”同音,有为宋高宗偏安江南粉饰之意。这是张俊在拍宋高宗的马屁啊。
现在的人自然不会用鳝鱼炒鲎,科学家研究,鲎的肉不适合食用,何况还是国家级保护动物。
(《北京青年报》6.20 邱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