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6月28日 星期三

    跨越甲子的时代见证

    《 文摘报 》( 2023年06月28日   08 版)

        6月2日,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儿童福利院的40名藏族孩子们做客“新工体”,在一场足球比赛的赛前仪式上亮相。

        行云流水的配合、精彩绝伦的进球、激情四射的球迷……6月15日晚,“金球先生”梅西率领世界冠军阿根廷足球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迎战澳大利亚队。这是工体改造复建成为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后,承办的首场国际高水平赛事。全世界球迷的目光再次聚焦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赛场,工体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从服务国家外交的中苏匈足球友谊赛,到职业化初期的“工体不败”、新世纪的亚洲杯决赛;从第一至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到“展现雄风”的北京亚运会、“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服役”60余载,北京工人体育场承载了无数精彩比赛瞬间,记录了新中国体育事业腾飞,见证了新中国发展巨变,更汇聚了一代代“工体人”的不懈奋斗和时代记忆。

        芦苇坑上拼出“奇迹”

        6月15日晚上8点,工体3公里外的一栋居民楼里,86岁的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原总经理路怀盛端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收看阿根廷对阵澳大利亚的比赛直播。

        旌旗招展的看台、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将他的思绪带回到60多年前。“每次看到工体,火热的奋斗岁月都会浮现在眼前。”路怀盛感慨道。

        1958年,21岁的路怀盛与北京建工集团数百名工友一起来到北京东郊、现东二环和东三环之间的一处芦苇坑,任务是在这里兴建北京乃至全国第一座大型综合体育场。

        当时的北京,出了“四九城”就是郊区。“工体选址所在地,南边是芦苇坑、北边是荒地。附近没有高楼大厦,全是农民种的庄稼。”路怀盛回忆。

        1958年9月5日,北京工人体育场明确为首都工人阶级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工程。金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凉,但上万名建设者从全国各地赶来,让这片35公顷的土地霎时火热起来。

        “建体育场,就像制作一口灶台上的‘大锅’,先从地面向下挖个大坑,然后向上把‘锅’支起来。”路怀盛说,当时土方清运量很大,但没有卡车,三轮车也很少,全靠人挑肩扛。“工地里上千号人,每个人两个筐,一挑就是一天。”

        工程快速推进,难题接踵而至。只有一台塔式起重机,怎么在短时间内吊起2吨重的钢梁?怎么让工人到高处进行混凝土作业?路怀盛和工友们一边挑土,一边和技术人员商量方案。

        “最困难的是冬季施工。那时北京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搭杉篙架的时候手都冻麻了,一个点得反复绑好几次。”路怀盛说,“但没人叫苦叫累,都在咬牙坚持,为了保证工期,大家三班倒,再冷的天,架子上也不离人。”挺过最困难的3个月,工程建设已是一番新模样。

        1959年8月31日,历经11个月紧张建设,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北京工人体育场胜利竣工,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这段奋斗历程也成为新中国建筑史上著名的“芦苇坑奇迹”。

        汗水泪水浇铸经典

        1981年10月18日,第十二届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在工体主场迎战当时的亚洲冠军科威特队。凭借容志行、古广明、沈祥福三人的进球和李富胜神奇扑点,中国队以3:0战胜对手。尽管在后来的附加赛中,中国队1:2失利冲击决赛圈未果,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开始从工体响起。这不仅是中国球迷的呐喊,更是改革开放年代的国民心声。

        1983年,高中毕业的赵姝来到工体工作。就在这一年,刚刚迈出改革开放步伐的中国,提出申办第十一届亚运会,并在第二年获得亚运会举办权。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北京工人体育场承担起开闭幕式和主赛场的重任。

        “得知要在家门口办亚运会,甭提多高兴了。”赵姝说,当时她在工体餐厅工作,主要为在这里训练的运动员、教练员提供餐饮服务。工作之余,赵姝和同事们开始主动自学英语,以便能够在亚运会上更好为外宾提供服务。

        时光荏苒。1990年的夏天,长城元素的亚运会会徽和可爱的吉祥物熊猫盼盼,将北京城装扮得鲜亮明快、活力十足。经过修缮提升的工体容光焕发,和全国人民一道热切盼望着亚运时刻的到来。

        “首次承办高规格国际盛会,许多工作都要‘摸着石头过河’。”赵姝回忆道。为此,当年7月,她把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交给父母照看,投入到冲刺阶段的亚运会筹备工作中。

        当时,工体餐厅要为参加开幕式彩排的工作人员提供三餐。“从早上6点半一直忙到晚上11点,一连两个多月,我产后不用特意减肥就瘦了十多斤。有点对不起孩子,不到两个月就断奶了。”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赵姝眼里都忍不住泛出泪花。

        因国家财力有限,北京亚运会筹备资金缺口大约有6亿元。面对困难,全国人民鼎力支持:“每个人都是东道主!”“亚运为国争荣誉,我为亚运添光彩!”最终,北京亚组委集资部接受了近2亿人次的捐款捐物,其中捐款总额达到2.7亿元。

        赵姝回忆,为了筹集开幕式观众纪念品,当时全国各地捐赠到工体的各类物品有十余万件。“广东生产的雨衣、浙江生产的扇子,山东生产的零食……我们当时四五百人一起整理,因为种类和数量太多,只好先将所有物品码放在体育场外的空地上,然后再合并搭配成5万份左右的礼品袋。”

        1990年9月22日,万众瞩目的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举行,来自亚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共6578人齐聚一堂,成为当时亚运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这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的636名运动员,参加全部27个比赛项目和两个表演项目的比赛,获得金牌183枚、银牌107枚、铜牌51枚,第三次获得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中国加速融入国际体育大家庭,让全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展现出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全新面貌。

        传承创新再立潮头

        2023年4月15日,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足球占据。晚7点15分,新赛季中超联赛开幕式在新工人体育场举行,中国足球职业化的见证者、功勋教练金志扬与2022中国金球奖得主张玉宁共同推动划线车绘出新赛场,“共创新未来”字样的巨幅TIFO缓缓展开……经过两年多改造复建,这座承载众多荣耀的体育场在4.6万名观众响彻云霄的欢呼声中、在屏幕前亿万球迷的注视下宣告回归。

        回溯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工体承办了众多世界级球队来华的商业比赛,成就一幕幕经典。1994年5月,中国队在这里以4:2战胜意甲劲旅桑普多利亚队,这场大胜给当时刚刚冲击世界杯失败的中国足球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同年6月,北京国安坐镇主场以2:1击败了刚刚拿到欧洲冠军杯的劲旅AC米兰队,随后又接连战胜阿森纳、弗拉门戈。一时间,工体成为中国足球的福地,“工体不败”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给亿万青年一个“爱上足球的理由”。

        如今的新工人体育场,正被赋予新的活力和使命。作为国内首批、北京首座达到顶级国际标准的专业足球场,新工人体育场为北京未来承办国际大赛提供了硬件储备。与此同时,这座掀起全民体育热潮的殿堂级体育场,又成为引领北京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地标。

        (《新华每日电讯》6.16 李德欣 张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