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国情构建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日益受到各方认可。其中,“90”指90%左右的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因此,完善“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可及性、便利性格外重要。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底,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36.8%。总量持续增加且越来越细分的养老需求,催促着养老机构不断升级迭代。在2023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建设100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为首次提出的任务目标。相较于当前上海依托街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打造的“15分钟为老服务圈”,“家门口养老服务站”致力于让市民步行5分钟就能便捷获取各类养老“微服务”。
例如“微助餐”,闵行区新虹街道的“航云路家门口养老服务站”按菜品荤素、数量等,设3个不同价位档次,每周菜品不重复。王阿姨和老伴在这里订了两份午餐,“中午不烧饭,也能吃上营养饭菜了。”李老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服务站不仅为他准备控糖餐品,还指导其健康监测和锻炼。“老人们大都希望养老不离家,服务站不仅提供了物理空间,还是一种情感寄托。”对于日常出行需要轮椅的李老伯来说,现在不用出门,就能拥有门诊在身边的便利,“可以随时找医生问诊,方便多了,心里踏实多了。”李老伯感慨地说。此外,这家服务站还设有助餐室、日托室、阅览室、综合活动室等多个功能区,把微助餐、微健康、微社交、微顾问等8项服务送至居民家门口。
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这意味着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养老机构类型和服务形式。包括提速“养老院+互联网医院”试点建设,提升医养结合水平;加快布局和建设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点,实现“家门口”与“一站式”优势互补;加快构建社区助餐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家庭照护床位建设。上海民政、卫健部门积极推进“养老院+互联网医院”试点工作,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面,让更多住养老人享受近在身边的医疗服务。“我们可以提前通过医疗移动终端,在普陀区中心医院预约挂号,到了约定时间,我们再组织老人和医生进行视频一对一复诊。”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内,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李老伯顺利完成网上诊疗,线上开出的处方药将由快递直送。
但真正让新型养老机构“生根开花”,政府还应给予更大力度支持。例如,照护认知障碍等特殊老年人群体的机构,在机构环境改造、人力成本等方面,较普通机构投入更大,政府可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认知障碍照护机构按使用床位数给予相应的建设补助、运营补贴;对于政府出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如用于照护特殊老年群体,可让运营方提早介入空间设计、环境打造等过程,避免投入使用后出现“不适老”的问题。
不少城市都面临中心城区养老机构入住率较高甚至一床难求、郊区机构门可罗雀的结构性矛盾。对一些新型养老机构来说也是如此,而入住率过低则可能造成服务难以为继。破题的关键是加强养老床位的统筹使用,可试点推进保基本养老床位统筹机制,不断将优质床位资源纳入全市统筹池,保障老人可以更大范围选择。
(《半月谈·内部版》2023年第5期 吴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