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6月17日 星期六

    小水井农民合唱团:身带泥土声如天籁

    《 文摘报 》( 2023年06月17日   08 版)

        2016年1月29日,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在昆明剧院举行了首场演出。

      当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相互挥手告别时,张晓明不禁潸然泪下。这些演员都是农民,刚从田地里劳作回来,指甲缝里还留着泥土。演出地点是村里建筑面积最大的一栋楼,楼前有一个小广场。这些演员来自“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团长就是张晓明。

      沉浸在音乐中的虔诚、幸福、满足

      昆明市富民县小水井苗族村在海拔2350米的山区,全村158户,总共458人,都是苗族。他们世代在这片山地上耕种玉米、洋芋、小麦,在寂静的旷野放牧牛羊。但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却引来了千里之外的人们,挤在村里小广场上,听着这些穿着苗族服装的农民,用四声部混声合唱世界名曲。

      2002年11月17日的夜晚,下乡采风的张晓明途经小水井,被一阵悠扬的歌声吸引到一间简陋的屋前,屋里灯光昏暗,简易的台上,错落地站着四排苗族农民,他们正在唱德国音乐家舒曼的《茨岗》,歌声整齐统一。

      张晓明说:“他们声音没有一点轻浮感,那是一种来自生命最深处的表白。他们沉浸在音乐中的虔诚、幸福、满足,让我有触电的感觉。”

      自从那天晚上见到了小水井这些唱歌的农民后,怀着“让更多的人听到他们的歌声,让他们走到更广阔天地”的初心,2002年,作为画家、摄影师、音乐发烧友的张晓明,创办了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

      然而,这条走出去的路却十分艰辛。合唱团成立后的两三年里,偶尔有机会到县城或昆明演出,但次数很少。

      2004年4月,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来云南演出,要在节目中融入一部分云南民族元素,张晓明决定去碰碰运气。他来到云南电视台,向工作人员做了自我介绍。工作人员对他说:“节目早就定了。”张晓明不甘心,从中午等到晚上7点多,看到一群人走过来,他上去问哪位是导演,当得知一位女性是副导演时,张晓明向她介绍了合唱团的特色,看这位副导演有点动心,张晓明建议他们去小水井村听听。副导演同意了。

      张晓明赶快打电话到小水井村,当时村里只有一台座机电话,值班人一路小跑叫来合唱团指挥龙光元听电话。晚上9点多,一行人到达小水井村,合唱团的团员来得都很匆忙,有人才从山地里回来,一身泥,来不及换衣服就站到了台上。当第一首歌唱响时,全场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看见了张晓明第一次看见他们的那一幕:他们不开口的时候,远远看去似乎是灰灰的一片,分不清每个人的脸;但当他们一张嘴,眼睛里便放出神彩。那是一张张浸满沧桑、爬满皱纹的脸,但每一张脸都真诚得令人感动。

      当3首歌唱完之后,所有人站了起来,用力地鼓掌。2004年4月10日,合唱团在昆明拓东体育场登上了《同一首歌》的舞台,让全国人民认识了小水井。

      从那以后,合唱团先后前往国内数十个城市,参加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受邀与中国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昆明聂耳交响乐团进行巡回演出;2018年2月,经著名指挥家余隆推荐,合唱团前往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牛津、利物浦、伯明翰,与美国纽约爱乐乐团、英国伦敦爱乐乐团合作进行了7场演出,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与世界顶级乐团合作的业余农民合唱团。

      相互退让,形成和声之美

      在走向外界的路中,小水井村民也有许多焦虑和挣扎。

      他们唱歌只是为了快乐,参加合唱团并不是他们的义务。刚开始时,因为没有经费,外出演出都要自己掏钱,为了省钱,一天三顿只能吃便宜的米线,这让他们怨声载道;后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每天有了100元误工补贴,他们却不习惯专业老师的严格训练。2008年,合唱团参加CCTV第十三届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在昆明集训的两个月里,不少成员因惦记家里的农活跑回了家,指挥龙光元不得不一次次回到村里把大家劝回去。20年来,龙光元一直是合唱团的核心人物,他默默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团结和鼓励着大家。

      “外出演出时,我们有很多挣扎,会因意见不同发生冲突。”村民王建生是合唱团的老团员。20年来,合唱团的人来来去去,有的还外出打工,人员不稳定,让大家有些灰心。“但张团长总是用爱心和耐心来带领我们,为我们操心,给我们方向。我非常敬重他。”王建生说。

      其实与村民的融合,张晓明也走过一段弯路。“刚开始带他们时,觉得应该按照我认为的最好的状态去要求他们。”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太想当然了”。

      小水井的村民像这样唱歌已经快100年了,唱歌早就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他们传承和更替,就像地里的庄稼,一茬接着一茬,自然天成。“如果打破这种生态,就是一种破坏。”张晓明说。之后,他采用了“顺其自然”的方法,不干涉村民传承的唱法,只是要让他们有足够的训练时间。

      因为疫情,直到今年5月19日,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才在村里新建的舞台上,举行了成立20周年专场演唱会。这天,张晓明在主持时,穿上了村民张世明专门为他缝制的带有民族风的中式外套。

      因为跟着合唱团外出演出,开拓了眼界,张世明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这些年,他先后在南京、东莞、昆明等地打工,学会了服装设计、摄影、摄像等;他一边打工一边运营着“天籁小水井”抖音号,这是张晓明交给他的任务。

      王建生也曾去昆明打工,但他觉得打工的日子枯燥、孤独,在合唱团却可以相互倾诉。他觉得自己唱得并不好,但跟着大家唱,就能找到感觉。“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就是倾诉、聊天,音乐在这里不是炫技,而是最原始的状态,所以他们没有包袱,再复杂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简单的。”张晓明说。

      张晓明曾对村民能将4种不同的声音和谐演绎出来感到很费解,合唱团一个年轻的女孩告诉他,是“退让”。这两个字让他再次触了电。是啊,哪个音高了,就低一点,哪个节拍快了,就慢一点。在相互的退让中,声音越来越靠拢,越来越相像,最后达到高度统一,形成和声之美。

      (《中国青年报》5.29 张文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