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老年公寓,是重庆一家公办养老机构。过去,要在这里申请一个养老床位,几年都排不上。如今,公寓入住率稳定在75%左右,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交申请即可入住。从一床难求到无需等候,原因何在?这一情况,反映出当地养老服务业的哪些变化?
2016年,九龙坡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区。区里推出一揽子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运营公办养老机构、对新建民办养老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每年给予运营补贴……这一年,邹芳所在的企业顺利中标并以公建民营形式,正式接管九龙坡区老年公寓的日常运营。公寓负责人邹芳决定转型,重新明确自身定位,从以服务自理老人为主,转向照护失能、半失能老人。
谈起转型原因,邹芳说,一些民营养老机构基于风险和收益考虑,往往不愿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这就留下了服务的空白点,而且我们是公办性质的养老机构,也要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兜底保障。”为实现转型,九龙坡区老年公寓将近80%的传统自理养老床位,换成专业护理床位,并配套专门适老设施;全面引入智慧养老系统,涵盖入住信息管理、床位分配、员工管理、标准化操作等各方面;要求所有护理员参加培训,100%持证上岗,并特别配置了专业养老护士,优化人员照护比例。
更规范、更专业、更普惠,老年公寓成功转型。“养老机构完成60%的入住率,基本上都需要2—3年。”邹芳说,改造后的九龙坡区老年公寓,一年半入住率达到80%,作为普惠型养老机构,人均收费标准每月3200元,低于市场平均价格。
除了自身转型外,也离不开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对养老需求的“分流”。为了解决老年人普遍面临“养老机构看不了病、医疗机构养不了老”的难题,九龙坡区鼓励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医养结合机构。在石桥铺街道张坪社区宏善康乐源养护中心,中医门诊开进了养老院。老人一旦生病,不用出养老院大门,就能通往医疗区病房。
同时,基层养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又把大量老年人留在社区,实现居家养老。在九龙坡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只有3000多人,但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20万人。重庆探索实行“中心带站”模式——利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资源,补齐社区养老服务站短板。以“中心”带“站点”,从而覆盖整个养老群体。养老服务中心上接医养结合机构,下接社区养老服务站,形成了机构、社区、居家“三级联动、中心带站”的格局,让优质养老资源延伸到家庭。政府给予医养结合机构一定的补贴,吸引其建设运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带动社区服务站运营。这样,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的所有社区居民,都能享受到由中心提供的居家上门照护等服务。
如今,重庆已建设“中心带站”联合体216个,整合社区养老服务站2728个,社区居家基本养老服务每年惠及城市老年人10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市民正在转换养老思路,开始借助居家和社区的力量,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服务。
(《人民日报》6.7 王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