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5月03日 星期三

    “绝版”专业的师生何去何从

    《 文摘报 》( 2023年05月03日   02 版)

        4月中旬,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的话题频上热搜,相关新闻显示:2022年,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1641个、新增审批专业176个,撤销专业925个。而教育部近日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的专业布点,力度之大可想而知。

        大学专业为什么“消失”

        “90所大学撤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词条上热搜时,在浙江一家国企上班的刘禹忍不住跟评:大冤种专业毕业生在此!2007年,刘禹在浙江县城参加高考,分数高出文科重点线17分。在连报三个学校没被录取后,她被调剂到北方一所“双一流”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事实上,仅2000年到2004年,开办该专业的院校数量就从57所增至300多所,年均增长率超过40%。与如火如荼的专业开设情况相比,另一端却是学生“所学无所用”的落差。刘禹连续几次在面试中碰壁,招聘方明确告诉她,“更想要文秘或中文专业。”那考公务员呢?刘禹发现,专业可报的岗位有限,要么就是“三不限”岗位,竞争激烈。

        华中科技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曾发布就业建议,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已超出我国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供大于求”“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核心竞争力不强,就业方向不明确,缺乏不可替代性”。剖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兴衰史”,可以窥见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中呈现的规律。它们往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开办,堪称“现象级”专业;由于办学成本较低,到后期,这些专业对经济社会结构人才需求变化的“灵敏度”不够、前瞻性不足,因供需脱节而被淘汰。

        专业课教师需“转换跑道”

        在优化调整学科的浪潮中,专业课教师是最受冲击的人群之一,有人积极调整,也有人仍在苦寻出口。2022年7月,教授某专业课的90后博士、讲师张秦,正式送走他所在专业课的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毕业生。经历短暂的心理落差后,他重新找到自己位置——担任公共课教师,“讲课内容和我原来专业相关,我花了一个暑假备课、制定教学计划,很快适应新身份”。

        然而,当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张秦,和应用型科学或偏实验科学方向的新同事,被放置在同一“场域”竞争,学科差异的缝隙被放大了:因科研业绩点比不过同事,年度教学业绩考核中,他同样不占优势,长期来说还影响到职称评聘。张秦要从困境中突围,需要学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公正的退出机制。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教授认为,“一方面,高校需引导教师在就近学科,开展新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提供访问学者等学习机会,给转型教师留出‘缓冲地带’;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全面的教师评价体系,拓宽教学、科研等赛道,使分流的教师有更多职业发展通道和机会”。

        重溯教育的本质

        在热热闹闹的专业“上新”“下课”同时,那些甘受寂寞、重在基础培养的学科,需被重申其意义。基础学科是知识的源头,揭示着世间万物运行、人类社会发展的元问题,虽不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却是更高层次研究的基石,能从根本制约应用学科的后劲和潜力。“从这个视角看,并非所有高校的专业调整都适合‘就业率’‘入读率’等评价体系,对于综合型、研究型高校来说,还需考虑基础性、战略性专业,要通过国家保障以保证其存续,避免真正需要的时候无人可用。”马亮教授说。

        (央视网 4.25)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