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教师数字素养有哪些探索实践

    《 文摘报 》( 2023年03月29日   01 版)

      智能互联黑板、3D实验模拟舱、自动评卷分析系统……先进技术迭代更新,助推着教学设备、教学方式推陈出新,也驱动着1800多万专任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数字素养。日前,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明确教师数字素养内涵为: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跨越数字鸿沟,是推进教育数字化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已全部接入互联网,超过3/4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数字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如何缩小城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距,是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

      城墙村小学,是吉林省通化县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大川学校下辖的村小,距离中心校大约20公里。“村小老师少,网络录播教室使用频率不高,直通村小的专递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随意化和碎片化较为严重。”大川学校校长王明林说,“‘1+1’双学堂模式有助于弥补村小与中心校差距,提高村小老师数字素养。”

      “1+1”双学堂中的“1+1”分别指中心校、村小。双学堂分别是学生学堂和教师学堂。教师学堂中,组建了中心校和村小教师信息化教学工作坊。“乡村教师在工作坊中学技术、晒课件、做教研,采取示范演练、课堂诊断、微型讲座、专题研讨等方式实时在线互动。”通化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主任李彩霞认为,工作坊帮助乡村教师建立起学科教研共同体,使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城乡教师数字素养差距缩小。

      (《人民日报》3.22 吴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