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内某民办院校学生对校方半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提出公开异议,并对该校有关白天非休息时间不得回公寓(宿舍),以及严格的早晚自习规定表示出极大不满,认为“大学不是中学”,不应用中学的方式进行管理。对此,校方管理人员回应称,该管理政策是“三十年前制定的”。
对于高校而言,某些过于严格的管理手段本来只是不甚合理的“无奈之举”,却因为“有用”而被包装成为另一种“知识改变命运”的方式。其结果便是在当下大学管理中,“不合理但有用”成了一个常被有意或无意忽略的思维偏向。
所谓“有用”,指在实行某些管理措施后,学校成功考研升学等的学生人数增加,因而成了上述“三十年前制定的政策”的成功经验。
一般而言,不反思就不可能有真正有价值的发展。但如今,有价值的发展与无价值的发展混为一体,让人不易辨析,“不合理但有用”就是如此。
在笔者看来,“不合理但有用”的思维偏向既与大学之为大学的宗旨相去甚远,也会实实在在地影响本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认可度。这是类似的管理方式付出的一个代价。
另一个代价或可以概括为“双输”。
为了严格管理就需要有更多管理人员,时刻准备制止违规,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也让具体管理人员身心俱疲。关键是学生违规的责任也会被转嫁到具体管理人员的身上。再从被管理者一方看,大学生业已成年,成年人是理应自我管理的。即便不会自我管理,学校也有责任提供锻炼的机会和空间,因为只有自我管理才能形成“我的责任我承担”的责任心。
在“不合理但有用”思维偏向的指导下,所培养的学生多是千人一面的应试工具,它不仅会让人们失去对大学的美好期待,与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远。因此,摒弃“不合理但有用”的思维偏向应该是大学提升文化素养和社会价值的一个努力方向。
(《中国科学报》3.21 尤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