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大学》中的财富观

    《 文摘报 》( 2023年03月15日   07 版)

        《大学》作为儒家四书之一,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面对财富这样的大课题,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财富观。

        滋生财富的土壤:德

        追求财富是人的天性,人们向往富贵、厌恶贫困,这是人之常情。

        财富来源的正当性在于“义”、在于“德”。关于美德和财富的关系,《大学》明确地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如果将财富视作一棵树,这棵树需要牢牢地扎根于土壤之中。美德,正是滋生财富的土壤。唯有美德之土壤肥沃,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财富之树输送营养,使其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大学》以“德”和“财”的关系为主线,详细描述了财富的创生过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在农耕文明背景下,财富主要来自土地,土地需要人来耕耘,而人口需要有德之人聚集。君子有德,方可使得民众近悦远来。于是,有德、有人、有土、有财、有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划出财富创生和使用的全过程。

        美德是滋生财富的土壤,这是因为美德是聚集人的关键。有了人,共建事业平台变得现实可行,进而有财、有用。何以聚人?财散民聚,以财聚人。能常常惦记他人利益、为他人创造财富者,是真有德。

        财富恒足的路径:生

        财富,是值得追求的,而财富恒足,更为人们所渴求。《大学》中明确地谈到实现“财恒足”的路径,整体的指导思想在于“生财有大道”,具体的要点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也就是说,创造财富的人比较多,消耗财富的人相对少,创造财富时力说快行,用度开支时宽舒徐缓。在创造与消耗之间,把握好多与少、快与缓的节奏,如此这般,则“财恒足矣”。

        在实现“财恒足”的路途中,无论是“生财有大道”的整体指导思想,还是“生之者众”的具体要点,皆在强调一个共同的观念——“生”。“生”的本义指(草木)生长,引申为生育、出生、生产,也指创造、创生。财富恒足的秘密在于“生”、在于创造。但是,财富不会自己“生”出来,要靠“生之者”,也就是要靠人去创造、创生。

        就《大学》的本义而言,很明显,生财的大道是就国家的财富体系而言的,那么,面向个人,它还具有意义和价值吗?答案是肯定的。经典的妙用在于它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有着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以期润泽每个人。

        财富不会自己“生”出来,就个人而言,要坚定地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就个人言之,在创造财富上多行动、多努力,在消费开支上量入为出,莫被形形色色的消费透支、消费贷遮蔽了心智,如此,则“财恒足”矣。

        正用财富的智慧:仁

        滋生财富需要美德,生财要走在大道上。那么,使用财富是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呢?《大学》中提出“仁者”能正确地认识财富、使用财富,讲到“仁者以财发身”。反观“不仁者”,他们奉行“以身发财”。“以财发身”,说的是正用财富的智慧,是仁者的美德;“以身发财”,意味着将人生价值与财富本末倒置,是不仁者的行径。

        如何理解“以财发身”?以,这里作使用解;发,有发起、发扬、发越、发明的内涵,寓意着振奋向上的气象;身,代表自身,引申为自身所处的位置,也指生命的价值。“以财发身”讲的是使用财富与修身的关系。财富是工具,提振生命价值是目的。关于“仁者以财发身”,它的本义在讲,在上位的仁人、君子面对财富时,务于施与,正用财富,成就美名。这样的仁者,为儒家所歌颂;“不仁者以身发财”,说的是利用自身职位之便,贪于聚敛、敛财致富。这样的不仁者,为儒家所不齿。

        (《学习时报》2.27 李文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