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巴米扬大佛遗址前的“馕课”

    《 文摘报 》( 2023年03月15日   03 版)

        巴米扬山谷位于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兴都库什山区,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几种宗教和文化曾在这里盛极一时。山谷内约有3000个大小佛窟,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是阿富汗国内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举世闻名的两处巴米扬大佛遗址就坐落在这个山谷内。

        由于连年战乱和经济困难,不少在巴米扬山谷居住的当地民众对近在咫尺的世界文化遗产知之甚少。由于贫困和冬季的严寒天气,不少人甚至搬入佛窟居住,冬季烤火取暖产生的浓烟熏黑了佛窟四壁。

        去年夏天,为了唤起巴米扬山谷当地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一些中国年轻学者朝着当年玄奘西行的方向来到巴米扬山谷,资助并指导巴米扬石窟群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为当地儿童开设“馕课”。

        据来自香港敦煌之友基金会的邵学成介绍,为了鼓励当地饱受贫困和战乱之苦的儿童持续参与文物保护课程学习,每堂课后,当地文保工作者会为参与学习的孩子发放当地最普遍的主食“馕”,大佛遗址前的文保课堂也因此得名。

        项目初期,当地文保工作者在中国学者团队的指导下对遗址周边上百个家庭进行入户调查,选择最需要帮助的家庭发放“馕卡”,家中儿童可凭“馕卡”前往大佛遗址前参加“馕课”。

        “目前有37名当地儿童来上课,下课后,他们还会把学到的知识再讲给周围的伙伴。”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遗址管理处学者穆罕默德·阿里·侯赛因亚尔说,“如果未来想在社会上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氛围,首先要从教育孩子们做起。”

        “我非常喜欢来这里上课,老师们教给了我们很多巴米扬大佛的知识。”今年12岁的哈米达说,“我现在知道了这些都是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好好保护。”哈米达一家靠父亲在街上搬运重物为生,微薄的收入让他们经常食不果腹。哈米达这次领到了十个馕饼,被冷风吹得通红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哈米达的家在大佛遗址西侧的贫民窟,低矮的土坯房后就是布满佛窟的山壁。走进一间黑洞洞的小屋,一张破旧的地毯和几个塑料盘子几乎就是哈米达家的全部家当。看到哈米达拎着馕踏入家门,两个弟弟一阵雀跃,父亲紧锁的眉头也略微舒展。

        “孩子们今天终于可以吃顿饱饭了,谢谢中国朋友们送来的馕。”哈米达的父亲扎里夫说,“我们世代在这里生活,并不知道身后的洞窟竟然是世界文化遗产,现在我们知道要保护文物,也会随时留意附近可能破坏或偷盗文物的可疑人员。”

        由于连年战乱,巴米扬山谷内的文物损毁严重,佛窟内的壁画遭盗割、佛像遭盗窃的现象屡禁不止。而当地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数量非常少,无法覆盖文化遗产所在的全部区域,文化遗产周边居民的力量成为保护文物的关键。

        除组织“馕课”外,中国学者还指导并资助巴米扬当地文保工作者对巴米扬大佛遗址附近的石窟进行了清理,并为多数石窟正式编号,安装洞窟信息铭牌。如此一来,在石窟急需保护时,当地管理员可以准确报告相关信息。去年底,当地文保工作者还收到一份来自中国的特殊新年礼物——一架勘测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中国制造无人机。

        “中国学者团队为巴米扬的文化遗产保护做出极大贡献,他们所做的工作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我们衷心感谢他们!”巴米扬文化和信息部门负责人毛拉维·穆罕默迪说。

        (《参考消息》3.2)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