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元年冬,汉桓帝刘志驾崩,因其无子,皇后窦妙之父窦武想找个年幼的皇帝便于控制。几经选择,挑中了汉章帝刘炟玄孙刘宏。
12岁的刘宏(157—189)成为东汉第十二位皇帝,由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辅政。当时外戚大臣与宦官争权激烈,陈蕃起用被贬的士人,并与窦武密谋铲除宦官,不料消息泄露,太监王甫、曹节抢先下手,窦武、陈蕃被杀,窦太后被打入冷宫。
这场政治风波之后,刘宏完全信赖和依靠中常侍王甫、曹节,后又让太监张让、赵忠管理天下,他口称“张常侍乃我父,赵常侍乃我母”,刘宏主政21年,是汉朝宦官人数最多、权势最大的时期。刘宏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尊太监为父母的皇帝。
刘宏虽是皇族,却对民间集市买卖大有兴趣。他把治理朝政大权交付太监,自己在宫内开辟了“宫中市”,建了好多商业街,街上有各式店家、商铺、酒楼、摊贩,让宫女、太监扮成商人与购物的游客,另有卖唱的、耍猴的、打拳的……刘宏混迹其中,不亦乐乎。刘宏除了热衷于做买卖,还在皇宫西园修建了上千间“裸泳馆”,让后宫美艳女子陪其裸泳,供他随时淫乐。如此荒淫奢侈的生活,需要大量黄金白银,刘宏从买卖交易中联想到自己掌控天下百官的任命之权,何不做卖官交易?
刘宏想,历朝有卖官鬻爵记载,秦始皇遇蝗灾,向富户征粮:“捐粮换爵位”,汉景帝发布“犯罪者捐粮赎罪”。他觉得目前实行“举孝廉,集民望”推举制,给大臣与地方官员从中赚差价、捞好处,不如由他亲自明码标价,制定官员升迁价格。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各地县官根据其所处位置价格不一。朝官升迁也有具体标价,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为二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的官价是四百万钱,卖官价格居然是官吏年收入的上千倍。虽标价很高,但买官的人仍络绎不绝,有些热门的官职,还需托关系,走门路,才能买到,这就促使做官者必须向下克扣捞钱。各级官吏升迁,也按价纳钱。
汉灵帝刘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卖官鬻爵,将卖官公开化、制度化的皇帝。“三公”(司徒、太尉与御史大夫)也不例外。当时功劳卓著、声望很高的张温、段熲登上三公之位,先向汉灵帝交足了买官的钱,才得以升迁。《资治通鉴》记载:“张温等虽有功勤名誉,然皆行输贷财,乃登公位”。在刘宏看来,一个人要做官,无论你有多大作为与声望,交钱才是首位。凡晋升、调迁的新官都必须先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官位标价。而这笔钱相当于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如此卖官制度,岂能使官员不贪虐盘剥百姓?
在卖官中发生多则荒谬笑话,北方名门望族崔烈想当司徒,花了五百万钱买官,在宫廷举行仪式时,刘宏驾临,见崔烈春风得意的样子,便对一旁的太监嘟哝:“这个官卖亏了,应该标价一千万”。太监谄媚曰:“崔公是冀州名士,他都认可陛下的卖官行为,正好给朝廷做个宣传,以后皇上卖官就名正言顺了。”刘宏这才转恼为喜。崔烈回家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於议者如何?”崔钧直言相告:“论者嫌其铜臭。”这便是“铜臭”二字的出典。
为捞取更多钱财,刘宏还搞过类似拍卖的卖官闹剧,竞价叫卖一些热门的官职,出高价的人才能中标上任,这让热衷做买卖的刘宏感到相当过瘾。由于汉灵帝不亦乐乎地连年卖官,谁出得起钱,不管你人品、学识如何,都可以做官。上行下效,致使贪官酷吏丛生。他们盘剥百姓,榨取买官的钱财,导致整个社会恶性循环,忍无可忍的百姓在各地奋起反抗,农民起义先后发生数十起,最终导致“黄巾起义”大爆发。
卖官皇帝刘宏于中平六年卒,终年33岁。
(《新民晚报》3.3 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