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5日是学雷锋日。今天我们来聊聊,助人为乐这种美好品德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常见误区。
人天生就倾向于乐于助人。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六个月大的婴儿就能明辨是非。在一项测试中,科学家用玩偶对六个月到一岁的婴儿表演“爬山”的短剧,一个玩偶帮助别的角色爬山,而另一个玩偶则把爬上山的角色推下去。所有小婴儿都明显靠近“乐于助人”的玩偶,远离“捣蛋”的玩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形成了互助的社会规范。今天的科学研究也证明了善意的人更受欢迎、更有创造力、更成功快乐、更充实、更有趣,也更能面对生活的变化无常。
帮助他人,要付出时间、心力、情感,甚至金钱,但是并不等于是完全牺牲自己,甚至有时候帮助他人,获得更大收获的是助人者。比如说在学习中,老师常常会让优秀的学生与学习吃力的学生组成学习对子。目光短浅的家长可能认为会耽误自己孩子的时间,事实证明,凡是能够当小老师的学生,成绩都更为优异。因为帮助他人的时候是再次学习和梳理的过程,学会了归纳、总结,寻找重点和难点等,比仅仅自己做题理解得更为深刻。当小老师也会有一种成就感,促使他们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
现代社会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跟他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一个孩子来说,能够慷慨与他人分享,善于与人协作是重要的品格,也是奠定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石,但同时也要注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克服常见的思想误区。第一,形式主义。如果为了完成任务就会脱离生活的需要,甚至出现荒诞之事:3月5日这一天,养老院的老人被学生洗了7次脚。所以,学雷锋做好事不是为了应付差事,不是为了做而做。第二,不合人情。我们谈论美好的品德的时候,不能要求孩子为了一个看似很崇高的目标而牺牲具体的个人。即使个人愿意牺牲,也无权要求别人超越个人能力和法律规定的牺牲。教育孩子乐于助人首先是保护好自己、远离危险,其次要学习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北京晚报》3.4 李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