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开创了“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新局面。一是形成了稳定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学生人均经费投入大幅增加。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三是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持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推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持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大幅提高经济困难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额度。高校招生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四是强化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五是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由93.8%提高到95.5%。多渠道增加幼儿园供给。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实现。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5.7%提高到59.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六是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贯彻落实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工作的部署,要抓住四个关键词。一是“公平”,要牢牢抓住促进公平这一战略主题。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必须强调,这里的“公平”是在高水平普及基础上的公平,是从“学有所教”转向“学有优教”的公平。因此,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优质均衡是城乡一体化的优质均衡,是全域教育的优质均衡。二是“发展”,要牢牢抓住加快发展这一战略任务。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不只是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更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创新”,要牢牢抓住改革创新这一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一切必须依靠改革创新,释放高等教育的办学活力。四是“就业”,要牢牢抓住保障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了1158万人。千方百计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今年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教育报》3.6 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