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整体来看,5%左右这一目标的设定,符合此前市场对于2023年经济整体增速的预期区间。过去的2022年,中国经济在极不容易的情况下实现3%的增长;而考虑到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水平、满足就业需求、防范化解风险、提振市场信心等因素,特别是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和疫情后修复的路径尚不明确的情况下,5%左右增长目标的设定无疑是最为积极稳妥的。
当然,从一些细分领域也能够看出一些新的变化。而这些新变化将能够在未来进一步提振信心、重塑新的发展预期。
从目标顺序来看,1200万的新增就业摆在了经济增长目标之后第一位,意味着稳就业毫无疑问将会是2023年的第一要务;而从CPI数据来看,受大宗商品涨价、全球通胀高企压力传导等多重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但只要保持在3%这一传统经济学领域判定的通胀平衡点之下,物价的上涨就会在可接受的温和范围之内,也能够实现与居民收入的增长相同步。
只要稳住了就业和物价,就稳住了信心的最基本盘。政府制定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不仅对地方政府有指导意义,也对经营主体预期有引导作用。在疫情进入“乙类乙管”后,社会生产生活已基本回复常态。稳定的发展环境已形成,尽快让经济恢复到疫情前增长态势,是提振预期的根本出路。
从中长期来看,这一目标的设定,也有利于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比如,从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中可以清晰看到,被重点提及的污染排放物、化石能源消费等,无疑是为碳中和、碳达峰的双碳目标落实划定了2023年的进度表。
(《新京报》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