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末岁初,是宋庆龄思念家乡的时节。她常说“去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是回家”。回上海过年,一直都是她的愿望。思乡的“味道”里,总藏有一道上海的名菜,一道上海人家每户必有的江南美味——“腌笃鲜”。这是以鲜肉、咸肉、春笋、百叶结等为主料,慢火细炖而成的汤品,是食材、时间与火候的奇妙交融。以江南菜闻名的上海百年老字号“老正兴”的名厨做法是,将竹笋、咸肉、鲜肉切成块,锅内加上高汤、葱结、姜片,与主料一起用中火笃。将好之前投入百叶结、加盐、味精。出锅装入汤碗,务求达到“主料四味、互相渗透,鲜浓醇厚、入口清雅”的境界。上海人家做的时候,春笋总是切成滚刀块,有时候一看笋的切法,就可以大概知道炖汤的师傅是不是南方人,手艺是否正宗。
1962年的春节,宋庆龄是在“家里”和工作人员一起度过的。工作人员保存着当时的菜单,菜品都是经宋庆龄亲手修订的——大年夜:全鸭汤、水笋红烧肉、鱼、白斩鸡、家乡肉腊肠、辣白菜、炒菠菜;年初一:猪肉饺子、砂锅大鱼头、白斩鸡、水笋红烧肉、糖醋小排骨、辣白菜、炒青菜、糯米团子(每人两只);年初二:火锅、鱼、水笋红烧肉、山鸡炒粉丝、炒绿豆芽、炒塔菜、炒年糕。
这些菜品中,有一道现在更是人人都爱的火锅。宋庆龄喜欢的火锅是什么样的?有些什么菜?宋庆龄纪念馆里保存有一本她亲手记录并收集的菜谱,其中就有一道牛肉锅,也许可以从中一窥究竟:原料有牛肉、生牛骨、大葱末、豆腐、粉丝、酱油、糖、味精和凉开水;做法是先在锅子里将牛骨煎出油,油化后将葱放入锅内,炒得半熟,再加酱油、糖及开水,味道应稍甜一些,汤水的分量应差不多盖在葱面上。然后在四边加豆腐和粉丝,最后将生薄牛肉片一片一片地加在带汤的葱上面,熟后放在豆腐和粉丝上,陆续再加生牛肉片,放在汤内煮几分钟,入味后即可取出放在盖碗内,趁热端出去。怎么样,是不是远胜年轻人们喜爱的“寿喜锅”?
1971年的春节有些特别,那一天正巧是1月27日,也就是宋庆龄的生日。这一天,秘书张珏照常记录下宋庆龄一天的作息。早餐,吃了喜欢的江南小点心:豆沙包、椰子糕和松糕。上午,她兴致勃勃和工作人员一起打康乐棋,并下楼和大家一起用午餐,分享鱼肚汤、拼盆、水笋红烧肉、烧鸭、炒菜苗、糖醋鱼、椰子糕等菜肴。
即便在今天看来,宋庆龄节日餐桌上的佳肴也既充满年味又足以“撑得住场面”。其实她自己吃得极少,也非常节约。这样浓油赤酱、分量十足的年夜饭大多是为工作人员准备的。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宋庆龄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除旧迎新的日子里给大家改善伙食,感谢一年以来每一个人辛勤的付出,一起欢欢喜喜过个大年。
宋庆龄日常最爱吃的只是饭焦和雪里蕻炒肉丝这样简单的家常风味。过年的时候,身边的工作人员,会为她做一些她喜欢的江南小点心,如水磨年糕、黑洋酥汤团等,为她捎上家乡的口味。曾在德国辅助宋庆龄工作的留学生胡兰畦当时经济困难,宋庆龄就每周都买一些鸡、鱼、肉、菜去她的宿舍“搓一顿”,宋庆龄带去的食品,足够胡兰畦食用整一星期。30年代宋庆龄在香港组建保卫中国同盟,当知道工作人员很多来自广东,喜爱弄膳煲粥的她就亲自煲红豆糖粥招待他们,有时还有额外的糖水款待。
(《新民晚报》2.7 朱贤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