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回暖了,无论是人气还是销售码洋,都证实了这一点。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市有近20万市民逛书店,160多家实体书店的图书销售码洋累计超过2000万元。
在电商给实体书店造成巨大冲击后,读者开始综合评价实体书店的价值,并回过头去,再次找寻实体书店与自身的诸多联系。在实体书店,除了可以直接翻书、选书、买书,书店的传统意义也显得格外重要。
书店里的摩肩接踵使得这一社交场景的价值在疫情之后让人倍感珍贵。在书店里,人、书、书店这三者之间拥有丰富的互动关系,读者或坐或站、捧读好书、与工作人员低声交流,在过去可能习以为常,可现在却拥有了别样的真实感与亲切感。如果希望能与拥有同样爱好的人在一个空间中相遇或相识,那么除了电影院之外,书店成了另一个上佳选择。在这里,人与人线下交流的愿望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实现。
书店可以提供一种情绪的交换,它的情感抚慰作用在电商的影响下一度被轻视。书店的书香以及安静氛围,本身就拥有去除浮躁的功能。在书店看几页书、喝一杯咖啡、轻声聊几句天,对于城市人而言具有明显的治愈作用。即便身边是陌生人,也会因为共同拥有的爱书人身份,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共鸣感。平静而愉悦的书店体验,不可被替代。
前几年,每逢实体书店关张,总会出现不小的惋惜声浪,人们在路过书店时看到紧闭的大门,也会感到惆怅与失落。而今年春天,实体书店在全国范围内的复苏,可以被视作读者群体一次集体的文化行动,他们更多地用脚投票,尝试挽留实体书店。
这些年来,书店一直被当作买书的地方,其直接价值与深层意义,或多或少地被忽略了。实体书店是一个图书的集合与分发地,一间书店可以活跃周边的社会文化氛围,制造一种文化活力,带给覆盖区域的人群一种文化影响。
越是繁华的商业地带,越需要实体书店的存在,实体书店的文化气息,可以对冲强烈的商业味道。
(《光明日报》2.17 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