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1月21日 星期六

    大学生需要怎样的社会常识课

    《 文摘报 》( 2023年01月21日   02 版)

        即将走出校园,不知道劳动合同该防哪些陷阱,也不知道被毁约要如何维权;与心仪的对象产生误会时,自觉“情商不够用”,难以妥善地进行沟通和解决;挣到了第一笔工资,却一不小心踏入“消费贷”等理财陷阱……校园时代,形形色色的烦恼困惑让不少大学生深感焦虑。面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难题、风险,部分高校尝试开设恋爱课、法律通识课、财经素养课等社会常识素养类课程,帮助大学生缓解“成长的烦恼”,解答其“最初的迷茫”。

        可以看到,大学生对社会常识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经济、法律等领域的底层逻辑,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确实很容易被社会上的各种“坑”所忽悠。不过,如何在课程设计上超越简单的实用技能传授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是更加关键的问题。

        就拿大学的财经素养课来说,教育的目标并不是手把手教学生变身理财高手,也不是简单教授理财避坑攻略,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经济社会运行的逻辑与金融常识,让他们搞清楚不同投资方式背后的风险和机会所在,从而更加清醒、理性地进行理财选择。在掌握了科学的经济学思维后,大学生自然可以识破各种迷惑性的话术,看到不同金融产品的本质,自主避开“消费贷”等理财陷阱。

        同样地,大学中的恋爱和婚姻类实用课程,也不该止于传授恋爱和沟通技巧。事实上,在很多婚恋现象背后,都有社会制度和风俗变迁的影响,牵涉到不同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据报道,武汉科技大学的一门选修课程——恋爱婚姻经济学,就针对“天价彩礼根源在哪儿”“婚姻制度如何演变”“好的婚姻形式如何产生”等诸多现实问题,展开了由表及里、深入浅出的分析,成为一门社会常识“爆款”课。

        相比于简单地“教人恋爱”,这种以社会热点现象为支点,深入下去进行探讨的课程,不仅能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也能促进学生对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理解社会现象的能力。

        总之,大学之道,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智识的培养。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常识类课程中真正学有所得,就要在课程设计上更加用心,鼓励老师将社会现实与理论知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要避免枯燥的、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式,也要警惕过于浅表化的知识输出,从而让大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当然,大学也可以开展关于防诈骗、维权、租房等方面的实用技巧课程。不过,有些社会常识不一定要开设专门课程,工作坊、系列讲座等形式也许更加适合。

        (《中国青年报》1.12 任冠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