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1月21日 星期六

    梦回冰城

    《 文摘报 》( 2023年01月21日   03 版)

        ■蒋巍

        清蓝的松花江恋恋地流向远方,许多记忆如童年时挂在脖颈上的钥匙,发出清脆的响声。

        那时,哈尔滨矗立着许多教堂,天空常有钟声远近回荡,有的教堂还有唱诗班。街上有来来去去的俄罗斯妇女,严冬时也穿着翻毛皮裙和蕾丝长袜。天气好的时候,在街头的墙角偶尔能看到一个俄罗斯老头,动情地拉着手风琴或小提琴,脚边放一顶礼帽,里面有一些零钱。还有响着当当铃声的红色有轨电车、运送客人的黑色轿式马车。

        后来我才知道,“哈尔滨”是满语译音,意思是“晒渔网的场子”。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松花江畔的一个重要站点,人烟才渐渐稠密起来。二战期间被德国法西斯驱赶的欧洲犹太人,纷纷逃到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哈尔滨避难。与此同时,大东北肥得流油的黑土地,吸引了关内上百万“闯关东”的移民,哈尔滨渐渐有了满天星光和万家灯火。

        家乡,犹如童年时看的第一本小人书。我一直记着南岗区那些尖顶的红铁盖、绿阁楼,那些黄院墙、半圆窗的一幢幢洋房,老道外那些巴洛克式的青砖楼、有着长长回廊的大杂院和院中用绳桶提水的老井。

        哈尔滨最迷人的是著名的中央大街:整条街用圆润的面包石铺就,两边排列着欧洲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在我看来,中央大街就像是哈尔滨的金手指,由犹太人建的造型华美的马迭尔宾馆,就是指上闪闪发光的钻戒。

        1985年,当年在哈尔滨日报社工作的我,与同事们一同为哈尔滨起一个别称,有人提议叫“滨城”,有人提议叫“江城”,我主张叫“冰城”——因为这才是哈尔滨最亮丽的特色。

        (《光明日报》2022.12.30)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