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1月07日 星期六

    守卫急诊

    《 文摘报 》( 2023年01月07日   01 版)

        仁济医院急诊护士台。

        2022年12月至今,随着新冠感染者持续飙升,上海的三级医疗体系迎来史无前例的“正面决战”,急诊成为迎战的第一道生死防线。

        面对每天上千的急诊就诊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批抢救、留观患者,医院迎来“最艰难时刻”,也开始了“最难排兵布阵”。

        诊室走廊都塞满了病人

        在仁济医院,每天东、南两大院区急诊量加起来达到3300多人次,要接收240辆左右的120救护车,最高峰一天达269辆!

        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仁济医院急诊办公室副主任庄旭几乎都住在医院,白天黑夜地协调急诊增援、病人分流。

        庄旭说,近来,虽然医护“阳康”后已陆续返岗,但急诊量还在持续上涨。跨年之际的仁济医院,加急辟出急诊第二诊区。

        上海各大医院的急诊,时下的处境和仁济医院类似:由于病人太多,候诊时间普遍在4到5个小时。

        “一名急诊医生早晨7点半开诊,病人可能是前一天零点前挂的号!”庄旭目睹留观患者的平均年龄每天在往上跑:73岁、75岁、77岁……90多岁的老人很多,还有百岁老人。        

        在医院,连诊室的走廊都“塞”了病人。有限的空间,给急诊医生带来另一重考验。“急救抢救是需要物理空间的。通道拥堵,下脚的地方都少得可怜。”仁济医院急诊医生熊剑飞说。另一头由120转运来的病人,每天还在增加。熊医生一个8小时班上完,累得眼睛都睁不开。

        近90%患者是老年人

        看着逐渐被“塞满”的急救大厅、急诊过道、临时征用的输液室,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士查晓丽步履匆匆,她快速扫视了一下全场,楼梯过道口、药房门口、挂号处门口、大门背风处、化验报告机旁……她在脑海中快速推演,如何能在人海中再寻点缝隙,再加一张床铺。

        “不知道下一辆救护车何时来,我提早安排好,患者就能少等一会儿。”查晓丽声音嘶哑,战“疫”三年来,她多次救治过新冠患者,却从未承受过这样的重压。当值夜班这天,43辆救护车一辆接一辆驶入院区,急诊观察室已有百余病患,普通急诊患者尚有上百位等待叫号……

        这几天,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急诊接诊量也屡创新高,日均接诊2000多人次。过去井然有序的急诊大厅,如今已摆满担架床。一眼看过去,几乎都是老人,床边一个蓝色氧气罐,几乎成了“标配”。

        “80%至90%是阳性患者,急诊内科患者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重症多。”长海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胡敏说话带着鼻音,语速很快。她平均每天在院时间超过12小时。

        这几天,让胡敏稍感欣慰的是,随着“阳康”的同事越来越多,科室战斗力正快速恢复,可大家也察觉到——上海的重症就诊高峰已开始出现,挑战也愈加严峻。老年人多伴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感染新冠后,救治和护理都变得更为棘手。

        每个科室都为急诊分流

        如何给急诊分流?岁末年初,一场全院病房大调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紧张进行——保卫急诊,所有人在拼搏!

        2022年的最后一周,华山医院呼吸科医生董樑明显感到急诊高峰来临,重症患者在增多。她记得,去年12月28日医院新开出了病房,不到两天基本收满。“没办法,11楼马上又新开了病房,大量患者需要吸氧,我们也希望患者至少能躺下来……”

        在华山医院,各科每天都会跑到急诊去分流患者:糖尿病感染者收入内分泌科病房,脑梗感染者收入神经内科病房……“肺炎病房”就是为急诊分流托底的。

        这是一场全院大协作。病房的治疗团队除感染科、呼吸科、ICU等,还有麻醉科医生、外科医生。他们中,有驰援过武汉的,有在定点医院战斗过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战士”。

        尽管如此,病毒没给人丝毫喘口气的机会。“近期,重症患者明显增多,可能5天前还只是简单的病毒肺炎,5天后病情快速进展。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治疗尽量前移。”董樑发现,此次新冠病毒感染的一大挑战是病情非常隐匿,“有患者甚至咳嗽咳痰都没有,只是有点胸闷,但其实病情已经在默默加重,到医院一查已严重低氧。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一旦到90%以下,病情可能进展很快,治疗棘手。”

        董樑说,如今,他们鼓励家属陪护,因为一些老人内心比较恐慌。可无奈的是,很多家庭是一家“全阳”。一名96岁的老先生入住新开的肺炎病房,孙辈请了护工照料。“我们家除了老先生,还有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住在三家医院,我得来回跑,感觉我也快倒了。”孙辈说着说着快哭了。

        医患一起“扛”

        “现在,夜急诊与日急诊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2022年的最后一天,华山医院宝山院区急诊叶斐斐坚守在岗位上。

        叶斐斐主要负责急诊预检。有一天,叫号系统出状况了,一下子跳了100多号,导致病人涌到医生诊室门口。“大家听我说,稍安勿躁。”叶斐斐原以为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维持秩序,没想到,病人们真的乖乖地都坐了下来。   

        “病人不仅理解你、帮助你,病人之间也会互相帮助,帮忙排队拿报告、指路。”叶斐斐感慨。   

        眼下,和奥密克戎的战斗还在继续。守住医院的急诊,守护的更是希望——医患同心,就一定可以战胜疫情。

        (《文汇报》2023.1.3 唐闻佳 李晨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