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角度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是在用学术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国际社会从思想层面正确、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
以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来说,相关研究著作的外译是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走进去”和“走下去”的重要因素。被翻译出去的中国文学作品若是没有评论和研究的助阵,就很难在海外产生落地生根的效应。只有学术研究紧跟其上,完成文学作品在异域的阅读、流通和阐释,中国文学才能变成真正的世界文本。再者,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学的阐释和接受往往是不顾他者、完全自我式的,存在着脱离我国社会历史语境的想象性解读倾向,而通过中华学术外译推介相关研究著作,能弥补海外读者和学者理解与阐释的片面性,引导他们从作品的源语背景出发来分析作品,洞见异域文学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我国当代学术研究曾经有一段时间追随“跟着西方说”,那种言必称欧美、论必用西方批评理论的做法,在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看来是缺乏“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的表现,因而他较早强调翻译和学术研究的“文化自信、翻译自觉”。中华学术外译是我们在学术话语上超越“跟着说”,彰显“自己说”,进而引导世界“一起说”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更多学术著作被译介出去,中国引领世界“一起说”的议题会不断增多,世界学术的中国性会不断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华学术外译是中国思想融通世界的桥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程中,器物层面的茶艺、剪纸、春联、太极拳、中国菜、舞龙舞狮、京剧表演、中华医药、中华武术等激起了外国人学习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热情,而中华学术外译则超越这些日常生活层面的文化载体,将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等思想意识层面的精髓输出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将一个思想中国、观念中国、学术中国展现在西方人面前。十八大以来,我国学术思想的精华借助中华学术外译这个大平台,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理解和认同,重塑了当代中国在国际上的思想大国形象。
(《社会科学报》12.8 姜智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