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式扶人”值得反思
近日,上海青年毕坤在上班途中看到有老人趴倒在地,身体打颤抽动,一直喊救命,但无人施救。一番犹豫后,他决定上前将老人扶起,并请路人帮忙拍下视频,“当作证据,担心有被讹的风险”。相关视频在网上发布后引发激烈讨论。
“扶不扶”的难题由来已久,耳闻目睹了太多由此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避而远之。毕坤的举动不仅让人看到了“教科书式扶人”,而且提供了一种反思视角——当拍视频留证都要面对责难,想要心无旁骛地救助老人谈何容易?从某种意义上说,“教科书式扶人”确实是种悲哀,但这显然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误,而是一种社会风气的反映。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旨在从立法层面打消“扶不扶”的顾虑,但现实生活中,依然有人“担心有被讹的风险”而更愿意自我取证。由此足以看出,法律的善意仍需假以时日才能真正走进公共生活。
(光明网 12.7 赵志疆)
“福利”群背后藏陷阱
浙江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法院日前审理的一起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案件中,被告人陈某就是从“扫码进群”受到诱惑后到“拉人入群”,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吸粉”,最终被判刑。
近年来,走在街头、地铁站或商场等地,经常能听到“扫码进群免费领礼品”“充话费赠积分”的吆喝声,或者热情拉住他人,以免费送玩偶、红包等为由,拉人入群加好友。有些人抱着“扫个码而已”的心态进群,没想到正中犯罪分子下怀,因为这白来的“福利”背后暗藏陷阱。很多人认为,“免费送礼品让别人扫码进群”的行为只是拉人入群,自己没有实施诈骗就不算违法行为。但其实利用他人贪小便宜的心理,以这种方式拉人入群完成诈骗“引流”任务,为犯罪团伙的诈骗行为铺路,已经触碰到法律的红线。
(《北京日报》12.7 黄锦涛)
彩礼纠纷不仅是法律问题
近日,河南永城一男子在车上拉横幅,开大喇叭,要求前妻退还法院判决的35.9万元彩礼。该男子称,前妻宁女士曾向自己索要彩礼42万元,可刚结婚两个月,宁女士就要离婚。男子遂向前妻索要彩礼,被拒后将她告上法庭。宁女士因拒不履行法院判决、裁定,已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并予以曝光。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因“彩礼”纠纷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人数高达9636人。
太多案例表明,收受彩礼虽然只是单纯的社会风俗,但婚姻破裂时如何返还彩礼,则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如果拒不履行法院裁决,更有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当然,杜绝此类问题的根本仍在于纠偏“天价彩礼”。农业农村部9月发布方案,决定于今明两年在全国范围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让彩礼发乎心、止于“礼”,有助于为民俗松绑、为家庭减负,让婚姻回归两情相悦的本位。
(《成都商报》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