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师”的概念出自《东京本屋》,他们需要结合具体的人与环境来提供定制书单等服务。
选书师陈子亮说,一本书适不适合放出来,编辑会先选一轮,读者也要选一轮。对于被陈列和推广的书,读者通过“用脚投票”,与选书师相互“博弈”,架子上的书也会随之不断调整。
一个负责的选书师应是胸中万卷,需要持续构建知识体系。为此,选书师彭利强和陈子亮从图书专员做起,接受专门培训,从零开始学习图书分类。一般,图书专员需要经过两次考核,从实习图书专员成长为星级图书专员,再根据能力情况看是否适合成为选书师。在独立书店中,有些店的老板自身就是选书师,有些店有数位选书师,还有个别店更依赖算法。
彭利强的日常生活第一站是逛豆瓣,浏览财新网、中国新经济观察网、新京报、界面文化、三联生活周刊等全信息平台的最新动态,了解时势与民生。同时,每天定量采购和阅读图书,以便思考策划新的分类主题。陈子亮则和他打配合,侧重于补货,维持书店的周转运作。
决定一本书上架与否,销量必然是关键因素。陈子亮告诉记者,如果店里进了一本书的十本货,一周内能卖掉五本的话,那么可以说它的市场反应不错。也存在大家都说好、书却不走俏,叫好不叫座的情况,这时,选书师会仔细考虑读者是否真的需要这本书,如果书的质量很高,也不一定会下架。
从事这份小众工作,两人表示,身边人就和看待其他人的工作一样看待他们。除了书店以外,选书师也为商业场所和公共场所提供服务。但彭利强表示,选书师在国内的接受度不高,个人薪资大概可以类比一般的办公室文员。
(《羊城晚报》9.24 胡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