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区域”,是从整体上看局部,其特点是地理上连续,经济联系比较紧密,对内具有同质性、对外具有异质性的地理空间。20世纪80年代,区域经济学者陈栋生根据我国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三分法,继而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推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出台和实施。
近年来,我国区域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空间经济学新方向,并将这一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相适应的方向称为“新空间经济学”。
新空间经济学的理论目标是回答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和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才和创新区位问题,揭示地理空间中人才和创新的内生集聚机理,系统回答“生产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创新在哪里”的理论问题。
中国区域科学理论是实践的产物。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张可云将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平衡发展、两个大局与协调发展。其中,在协调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是研究重点。
张可云对当前我国区域研究热点进行了总结。一是战略区域之间的协调研究,即四大板块如何联动发展;二是问题区域研究,包括落后地区、老工业基地、膨胀区域的治理与发展研究;三是政策区域研究,包括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老工业城市、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研究;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包括区域政策与规划立法、管理机构设置、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划分、区域政策评价、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规划与发展;五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区域关系研究,包括区域开放研究、区域合作等。
(原题:区域科学研究迎来发展新机遇)
(光明网 10.13 阮益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