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又是收获之时,也迎来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京郊大地,物华天宝,历史上物产丰富,每至金秋时节,五谷高廪,瓜果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去探寻那些久负盛名的京郊特产:京西稻、京白梨、燕山板栗、房山磨盘柿、密云金丝小枣、大兴西瓜等,别有情趣!
玉泉山下“京西稻”
历史上北京西部玉泉山一带是著名的“京西稻”产区,每至金秋时节,稻浪翻滚,满地金黄,一派迷人的丰收景象。走进北坞公园,一派生机,那呈着黄色的稻田,在微风中泛起阵阵波浪,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据“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振东先生介绍:“京西稻”因最初在北京西部玉泉山一带种植而得名。当年康熙帝曾在此培育早御稻,乾隆下江南时,携回紫金箍水稻良种,又在玉泉山周边地带试种。由于这一带水源丰沛,收获的稻米色泽光亮、味道清香,粒粒如珠,由此成为宫中“御米”。乾隆帝对这里产的稻米格外青睐,曾赋诗赞曰:“疏泉因为广其壑,益开稻畦千亩多”“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而老北京民谣中则赞:“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平餐无须菜,可口又清香。”
沿着园中的小路,我走进稻田,只见快成熟的水稻被压弯了腰,稻穗沉甸甸的,俯下身去轻轻地抚摸,有一种“粒粒皆辛苦”之感。
据杜振东先生介绍:作为京西稻发源地的海淀区,农业鼎盛时期种植面积近10万亩。玉泉山下的北坞、船营、六郎庄、功德寺、万泉庄、巴沟等,都有大面积稻田。海淀北部的上庄、苏家坨、温泉、西北旺也有不少稻田。
2000年以后,因灌溉问题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京西稻”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如今恢复到2000亩。2009年玉泉山下的北坞及周边村落整体拆迁后,建成北坞公园。由于历史上这一带是京西稻的主产区,所以公园在景观设计时特地辟出12片,总面积6.5亩的京西稻种植区,如今已发展到近200亩。从2012年起,每年10月中旬都要举办一次“收割节”,让人们通过体验水稻的收割,感受昔日京西稻收获的喜悦。
京白梨早年有别名
北京地区梨的品种较多,明代《帝京岁时纪胜》中就记载了“有秋梨、雪梨、波梨、密梨、堂梨、罐梨”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梨(今称“京白梨”),产于京西门头沟,是北京特产果品。
驾车来到位于门头沟区东部的军庄镇东山村,但见道路两旁有不少的水果摊,叫卖最多的就是“京白梨”。
刚走近一个摊位,卖梨的便主动与我搭话,说自己卖的是正宗京白梨,并随手拿起一个举到我面前。只见梨呈扁圆形,果皮黄绿色。他说:“门头沟有三宝,妙峰山的玫瑰,斋堂的煤,军庄大白梨,这其中的大白梨就是我们这儿的‘京白梨’。
同行的门头沟文友安先生介绍说:京白梨,也称白梨,曾俗称秋子梨,起源于门头沟军庄东山一带,追溯其历史,据传与清代乾隆皇帝有关。
乾隆年间永定河决口,水退之后乾隆皇帝徒步视察,当时正值金秋时节,他来到东山附近时,又饥又渴,随行太监从路边的果树上采摘几颗野果让他充饥。乾隆皇帝品尝后,觉得味道甘美,酸甜可口,但不知这果子叫什么名字。这时正好有位村民路过,一问方知叫“秋子梨”“白梨”。随即下旨除保护这一带的梨树外,还在周边栽植梨树上千亩,并将东山村的白梨封为“贡梨”,每年按时令向皇宫进奉。同时还将一棵最大的梨树赐名为“老君树”,以栅栏将其围护,其果实任何人不得采食。
此后这一带的梨园被称为“东山贡梨园”,而这里的梨树也多有赐名。嘉庆曾给一棵老梨树赐名“效君树”,道光赐名“俭君树”,咸丰赐名“忠君树”,光绪赐名“承君树”,慈禧太后赐名“寿君树”,每棵被赐名的梨树都曾被披挂过黄绫子,而今东山一带尚有百年以上的老梨树。
房山磨盘柿进奉皇宫600年
据《北京名果》载:北京地区柿树的分布,宛如一条金色的飘带,缠绕在山地和平原之间。北部以长城为界,东部从平谷的靠山集向西经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丰台等区,直至西南部房山区的张坊、十渡,遍布于山前缓区。著名品种有房山“磨盘柿”、北车营“金灯柿”、平谷黄松峪“八月黄”、乐政务“杵头扁”、昌平十三陵“大盖柿”等。而以房山区大峪沟的“磨盘柿”最负盛名,于是我慕名寻访。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洪武年间,房山一带已栽培“磨盘柿”,因其“果实缢痕明显,位于果腰,将果肉分成上下两部分,形似磨盘而得名”。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磨盘柿”作为贡品年年进奉皇宫,至今已近600年。
走近大峪沟村,只见拱形大门上书8个醒目大字:“中国磨盘柿第一村”。门头左侧刻有3个红色大字:“大峪沟”。右侧的柱子上,一个硕大的磨盘柿子伸出绿色的叶片,仿佛在向游客招手。
在大峪沟附近转了转,未见到出售柿子的,于是我向一位老人询问,这里的柿子何时成熟?
老人说,这里的柿子在10月中旬成熟,到时候路边卖柿子的很多。我问这大峪沟的柿子有什么特点?他指着路边几棵柿子树上刚刚泛黄的柿子说道:“我们大峪沟的磨盘柿,又名大盖柿,个儿大,果皮橙黄色或橙红色,果肉淡黄色,味甜多汁,当年是给皇上进贡的。”
(《北京青年报》9.28 户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