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首先需要深刻认识共同富裕的人本逻辑,它体现“七个人”的特征。
从范围上看,是全体人
共同富裕既包括城市,也包括乡村;既包括发达地区,也包括欠发达地区;既包括社会精英,也包括普通民众;既包括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包括无劳动能力的人。也就是说,只要是中国的国民,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行业,都应实现生活富裕。
从内涵上看,是多种需求的人
共同富裕不能只局限于满足物质供给均衡,还要满足精神文化生活可获得的均衡,左手“烟火”,右手“诗意”;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既要“柴米油盐”,又要“诗和远方”。而且,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只有盯紧这些不断增长的多层次需求,挖掘不同地域、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潜力资源,均衡政策供给,才能确保共同富裕实至名归。
从时间上看,是多代人
共同富裕不仅要从横向上考虑覆盖的全面性,还要从纵向上看持续的长远性,不仅要实现当代人的共同富裕,还要让未来子孙也享受发展的成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种社会形态就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生态文明社会。
实现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要克服农业文明的被动和工业文明的盲动。只有克服农业文明的被动,继承农业文明遵循规律、适应自然的特性;克服工业文明的盲动,继承工业文明高效、快捷的特性,才能实现生态文明。
从目标上看,是具体人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数掩盖下的人。共同富裕不是只让有增收能力的人实现富裕,也要让没劳动能力的人提高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因此,还要不断提高低保收入标准,完善社会福利分配制度,根据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要求,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财富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体系,确保“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从路径上看,是缩小人的差距
一是收入差距。目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应通过适度的政策调整逐步缩小各类过大的收入差距。
二是财富占有差距。目前我国国民财富占有差距较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由于财富占有的不均衡,已经形成了新的贫富差距。因此,应千方百计缩小过大的财富占有差距,盘活农村资产,促进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推动均衡发展。
三是消费差距。消费差距也需要通过政策的创设和市场的引导逐步弥合。
从程度上看,是有差别的人
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样富裕。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必然是动态的、有差异的、螺旋式的共同富裕,打破平衡是为了实现更高水平、更高级别的平衡。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富裕差距要通过政府调节和社会捐助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构建起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社会结构。如果把共同富裕理解成绝对平均的富裕,社会便没了活力,发展就失去了动力。
从本质上看,是提升人的能力
人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就在于提升人的能力。今天的知识结构已经分成三类,一个叫明知识,一个叫默知识,一个叫暗知识。所谓明知识就是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的知识,如读书看报、听讲座;所谓默知识,那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像唱歌跳舞,听的再多若不实际操练也学不会;所谓暗知识,就是不可意会也不可言传的知识,像暗物质、黑洞、量子,这些是用我们传统思维都无法理解的。知识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高级水平,所以我们要提高方方面面的能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跟上这个时代。
(《北京日报》9.19 刘奇)